“除了推行錯峰生產以外,根據季節和市場需求,整個水泥行業的大企業和行業協會還通過行業自律、經常性停窯來實現供給端產量的控制。”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孔祥忠表示,“到目前為止,雖然新建產能在今年基本停止,但水泥行業在去產能上至今沒有任何行動,政策尚未落實”。
據經濟日報3月21日消息,孔祥忠表示,2017年面對產能嚴重過剩以及區域市場集中度偏低的現狀,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探索以市場化手段去產能,同時繼續通過錯峰生產、停窯限產來增加企業效益。
作為水泥行業“十三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通過去產能緩解產能嚴重過剩是水泥行業實現產能利用率達80%這一目標的最有效途徑。“類比煤炭、鋼鐵行業去產能的效果,如果"文件"得以全面貫徹落實,水泥行業實施去產能,將進一步提升水泥行業效益。此外,在去產能過程中,還將促進市場整合、企業重組等,這對于水泥市場未來整體運行將產生積極影響。”孔祥忠說。
有關專家認為,水泥行業去產能與上一輪淘汰落后產能是兩個概念。政府可以通過產業政策強制淘汰落后產能,并給予補償。但這一輪去產能需要多方面因素促成,其中包括價格競爭淘汰、強制性法規淘汰以及市場化經濟補償等。對此,孔祥忠表示,強制性的法規淘汰能否實現,要看政府的執法力度。
“對于市場化的經濟補償,"文件"已經給出了設立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用于獎補退出的過剩產能政策,今年各地要認真貫徹,這樣去產能才能落到實處。”孔祥忠介紹,中國水泥協會為此提出組建省區級水泥投資管理公司的創新試點方案,“以水泥投資管理公司為載體,承接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的運作,以省區為單位分別落實"十三五"去產能總量任務,并在投資管理公司平臺上進行市場整合,優化產能布局和提高區域市場集中度。”孔祥忠說。
2017年是“十三五”第二年,如果在去產能方面還沒有行動,整個水泥行業的結構調整任務就無法完成。中國水泥協會提出的行業結構調整創新試點方案已與部分省的水泥協會和大企業領導作了溝通,希望試點方案能夠被地方政府接受,盡快探索去產能的市場化途徑。
“今年,水泥大企業集團,尤其是水泥上市公司成為市場整合的主導者。對于水泥市場的整合,不僅是傳統的資本收購,今后還會更多地通過委托經營、相互參股、交叉持股等方式。”孔祥忠表示,近期部分大公司之間將相互簽訂市場整合協議,“這有利于市場劃分和布局合理化,也會促進區域市場集中度提升,更有利于整個行業的結構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行業效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