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順利推進余姚市模具行業工資集體協商,市總工會、經濟開發區總工會根據模具行業技術工種多、企業數量多且規模大小不一的特點,改變行業工資協商的常規做法,從三個方面予以突破。
一是協商主體由整體向局部轉變。開展行業工資集體協商,首先要確定的是企業和職工雙方的協商主體,解決好“誰代表”和“代表誰”的問題。余姚市模具行業工資集體協商,以“企業規模代表性、企業地域代表性、企業產品代表性和企業職工代表性”為原則,確定30家企業作為開展行業協商的基礎,再經過充分而廣泛的意見征求,實現協商主體由整體向局部的轉變,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協商環境,較好地解決了企業眾多意見難統一、步調難一致的問題。
二是協商內容由工價向技術等級轉變。對于技術要求高、產品種類多、作業對象復雜的行業,如果沿用“工價協商”方式,通過數量來實現行業薪酬制度的規范化,就會出現既無從下手的問題,又會出現“見光死”的現象。而以技術等級為基礎而確定的基本工資+績效考核的工資制度,能夠充分反映一個職工的技術水平,既契合了模具行業的特殊性,又有利于提高職工鉆研技術的積極性。
三是協商成果運用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借助上級工會和行業協會的影響力,把由以30家企業為基礎開展協商形成的《余姚市模具行業工資專項集體協議》,公開到整個模具行業,必然會對30家以外的企業產生積極作用,起到指導和規范企業薪酬管理體系的作用。同時,明明白白的工資標準,可以避免企業和職工的盲目性,促進整個行業用工秩序的穩定,實現成果運用的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