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美元指數意外走軟,原油及下游能化商品因此獲得了喘息之機,紛紛展開反彈行情。節前甲醇期貨跟隨上漲,主力1709合約自2200元/噸一線躍升至2400元/噸附近。但甲醇反彈之路面臨較多阻擾,預計6月甲醇可能會重回跌勢。
原油缺乏進一步走強動力
備受市場關注的OPEC大會在5月底落幕,雖然產油國一致同意將削減原油產量的協議延長至2018年第一季度,不過就減產幅度而言卻依然維持原來水平不變,這令多數投資者感到失望,國際油價也因此失去了進一步走強的動力,其中紐約原油在漲至52美元/桶附近便掉頭回落。筆者認為,OPEC產油國組織未在減產幅度上進一步提高,而僅僅依靠延長減產時間是難以起到再平衡原油市場的作用,因為將現有的減產協議繼續保持在當前水平9個月時間,結果只會讓美國原油產量持續攀升,而OPEC產油國為平衡原油市場供需關系而付出的努力功虧一簣,油價也無法再度上漲。
國內甲醇供應壓力不減
得益于前期檢修的甲醇裝置陸續重啟以及部分氣頭裝置的重啟,5月以來,國內甲醇企業開工率繼續呈現上行趨勢,全月開工水平維持在57%—63%。雖然中央環保檢查行動曾使得山西一帶的煤化工企業停工,同時西北地區的長青、神木和桂魯等裝置也被波及,但影響時間較短。整體而言,甲醇產能釋放依然有序推進,供應壓力趨于增加。據金聯創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我國甲醇企業開工在63%,較月初增加了4個百分點。其中西北和山東地區甲醇開工率上漲較為顯著,月增幅分別達11%和7%。
步入6月,山東地區新建甲醇項目達產預期強烈,其中新能鳳凰新建年產20萬噸的甲醇裝置預計將在6月投產,同時山東明水和華魯恒升分別新建的年產60萬噸和100萬噸項目也將預計在6月末投產。遠期來看,山東魯西新建年產80萬噸項目和瑞星年產50萬噸項目預計會在9—10月投產,換言之隨著上述新建甲醇項目的投產,供給增量將進一步擴大。此外,國際甲醇市場后期進口也會呈現增長趨勢,主要因為目前南美洲一帶天然氣供給逐漸恢復,部分裝置開工率提升至滿負荷狀態。
下游需求轉入淡季時節
通常每年6月國內甲醇下游產品甲醛、醋酸和二甲醚都將步入傳統淡季模式,開工率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因為南方梅雨季節到來導致板材產量下滑,從而減少對甲醛的需求量,同時二甲醚和醋酸方面,企業會乘著淡季開展裝置檢修工作,開工率走低弱化對于甲醇的需求。據了解,節前一周國內甲醇下游產品價格多呈現回落態勢,周降幅圍繞在0.62%—1.93%。終端需求乏力導致采購意愿不強,甲醇下游廠家多選擇停車檢修裝置。
整體來看,國際原油未能進一步走強難以給予下游能化商品繼續做多的底氣,同時甲醇供需格局偏弱,新增裝置在6月繼續投放,外部進口也趨于增長,而下游需求卻轉入淡季。預計6月甲醇或重回跌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