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來,上海的鋼貿泥潭、山西的礦業漩渦,將為這些鋼貿、煤礦企業發放信貸的銀行推向危險懸崖。A股16家上市銀行今年的一季報顯示,16家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已從2013年年報的4810億元上升至5179億元,不良貸款率由0.98%上升至1.01%。
隨著實體經濟信貸風險上升,一些銀行大肆進軍銀行同業業務。央行的數據顯示,2009年初至2013年末,銀行同業資產從6.21萬億增加到21.47萬億,增長246%,是同期銀行業總資產和貸款增幅的1.79倍和1.73倍。
中信銀行副行長曹國強曾撰文指出,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銀行在同業市場展開瘋狂的追逐,以較低的成本拆入短期同業資金,再投資長期高收益的資產,獲得高收益。
但銀行業因此形成了大量的期限錯配的資產,導致銀行缺乏足夠的現金。在去年6月份“錢荒”之際,就有傳聞稱某銀行無法償還到期的同業借款出現違約,導致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一度高達30%。曹國強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是商業銀行同業業務發展模式缺陷引發的流動性管理危機。由于這一業務能給銀行帶來高額收益,許多銀行樂此不疲,但因為蘊含的風險不小,同業業務亦被稱為“同業鴉片”。
一方面銀行業因實體經濟拖累導致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率“雙升”;另一方面,沉醉于“同業鴉片”,盈利模式轉型之路又道阻且長,中國的銀行業究竟該何去何從?日前,在出席由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主辦的2014年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間隙,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為上述銀行業發展難題支招。
銀行不應一味抽貸自保
長三角地區鋼貿企業的倒閉風潮正愈演愈烈,已有包括工行、中行、光大、民生在內的10家上市銀行陷入這些企業的借款糾紛中。招行年報顯示,2013年不良貸款增量的77.43%集中在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兩個行業。其中制造業不良率1.78%,而在前一年僅為0.99%。吳曉靈認為,這樣的情勢下,銀行更應該攜手企業共渡難關,如果一味抽貸自保,最終受害的還是銀行。
《中國經濟周刊》:16家上市銀行的一季報顯示,其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都出現了上升,您認為銀行業會不會因此出現系統性風險?
吳曉靈:現在商業銀行貸款的不良“雙升”,特別是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不良貸款率上升得比較快。但就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還不至于出現金融的系統性風險。
第一,我國的商業銀行盡管不良貸款率有所反彈,但商業銀行抗風險的能力也大大提升了。到2013年12月末,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是12.19%,核心資本充足率是9.95%,這說明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資本質量比較高。
第二,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在全球來說是不高的,但撥備率卻很高。截至去年底,我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是1.49%,但在國際上好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也很少在3%以下。同時,我們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截至去年三季度是273%。這兩點說明我們的銀行還有比較大的不良資產的吸收和消化能力,不會出現系統性風險。
《中國經濟周刊》:當前許多銀行采取緊急抽貸的手段以求自保,引發許多企業老板跑路,企業破產以致不良貸款變成呆壞賬,您認為銀行業應如何避免這一局面進一步惡化?
吳曉靈:我認為目前企業和銀行所面臨的困難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類是絕對沒有前途的落后產能企業,這種類型的企業根本就無法去救了,它只能夠自己去轉型。另一類是產能雖過剩,但技術并不落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