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碳排放量居世界前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靠資源投入和能源消耗推動,是一種比較典型的高碳經濟模式。”在近日舉行的《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4》發布會上,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薛進軍表示,全球常規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導致能源和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報告》提出,未來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從政府主導型向市場導向型轉變。利用市場機制大力推進低碳產業的發展、逐步將國內碳排放交易市場與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接軌、把碳減排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綜合治理,是解決目前我國碳排放量高、能源利用率低、生態環境惡化的有效方法。
傳統高碳發展模式面臨挑戰
《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碳排放量達到80億噸,占全球總排放量1/4,超過美國排放量的50%左右。2005-2011年,全球新增二氧化碳排放量中,中國所占比重達60%以上。按人均水平來看,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達到6噸,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預計2020年前人均排放將超過歐盟人均水平。2011年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9%,盡管人均排放量低于發達國家,但中國卻占到世界碳排放總量的25.5%。由此可見,中國的高速增長是一種主要靠資源投入和能源消耗推動的高碳經濟。
“我國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強度遠高于世界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的4倍,即使是相比同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印度和巴西也較高,是印度的1.2倍,巴西的3.3倍。”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指出,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年均近10%的增長速度持續了30多年,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但社會財富積累率卻很低。
國家海洋局2004年啟動的為期8年的中國海洋調查于2012年10月完成,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沿海環境令人擔憂。過去10年中,流入我國海洋的污染排放持續增加,其中3/4不符合標準,全國48個入海口均遭到重金屬、滴滴涕和石油烴的污染。
2013年年初,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發布的《中國環境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10(公眾版)》顯示,2010年全國生態環境退化成本達到1.54萬億元,占GDP的比例為3.5%左右。
今年3月,環保部首次公布了2013年我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僅有3個城市達到了國家規定的空氣質量二級標準。戴彥德表示,盡管我國加強了環境治理工作,但生態環境總體惡化趨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固體廢物、汽車尾氣、持久性有機物、重金屬等污染持續增加。
“建設、淘汰,再建設、再淘汰,惡性循環不斷,不僅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而且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戴彥德舉例說,如重慶魚洞水鴨凼隆盛大廈,設計使用壽命是100年,而實際上僅使用了半年。拆除原因是,大廈旁邊要修建魚洞長江大橋。城市規劃滯后也是造成資源浪費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幾次關停‘五小企業’,直到今天提出的淘汰落后計劃,使得大量的資本沉陷,這種快速增長付出的高額代價,也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沒有的。”戴彥德表示。
用經濟手段治理霧霾
2013年年初以來,我國多次出現持續性、大面積霧霾,覆蓋全國25個省份、100多個城市,受影響人口約6億人。霧霾中的PM2.5成為最新的健康殺手和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
“以霧霾為代表的大氣污染嚴重影響著當前和今后的經濟活動,同時危害人們的健康,威脅社會安全,影響國家的國際聲譽。”《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4》主編薛進軍認為,我國要從根本上治理好霧霾、重現藍天白云,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技術水平,需要20-30年時間。即使是采取最嚴厲的措施,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最快地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快速改善環境,也需要15-20年左右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