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和億貝(eBay)聯合發布的《中國企業跨境電商出口指南》(以下稱《指南》)指出,跨境電商已經進入3.0階段,即從早期的1.0小貨時代進入到2.0階段的大貨時代之后,正在進入以全球零售為特征的跨境電商3.0階段。
該《指南》在1月25日舉辦的“中國跨境電商出口高峰論壇”上首次發布。據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張莉介紹,《指南》就全球跨境電商發展現狀與趨勢、中國跨境電商主要產品與發展趨勢、中國沿海經濟帶和新興地區的跨境電商出口企業發展模式作出研判,從風險、市場、平臺、產品選擇等方面為中國企業提出具體建議,并分析了美、英、澳、德、法等26個主要跨境電商市場。
據相關機構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約6.5萬億元,其中出口約5.5萬億元,2017年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到3.6萬億元,同比增長了30.7%,其中跨境電商出口交易額為2.75萬億元,增長了31.5%。
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曲維璽認為,隨著“21世紀數字絲綢之路”的推進,我國傳統出口外貿企業的業務紛紛向線上電子商務平臺拓展,利用跨境電商把中國制造推向更廣闊的海外市場。近年來,無論是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擴圍,還是鼓勵建設覆蓋重要國別、重點市場的海外倉,特別是針對跨境電商具體環節推出的政策,如稅收、支付、通關、檢驗檢疫等,都為跨境電商出口的發展掃除了障礙,推動其快速發展。
億貝(eBay)全球副總裁林奕彰表示,“經過政府、跨境平臺和中國賣家多年來的共同努力,跨境電商零售出口產業已經從最初‘野蠻生長’的小規模‘淘金’發展為一個完備的經濟生態系統,成為國內制造業結構調整、傳統外貿轉型升級必不可少的助力。在跨境電商出口生態圈規模化成長的同時,依托于此的供應鏈與價值鏈也開始縱深化、多元化發展,進一步激發了無限潛力與機遇。”
不過,張莉指出,由于電子商務在全球范圍內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多受到重視,跨境電商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對跨境電商的監管日趨嚴格,因此,正在到來的跨境電商3.0階段使中國賣家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
“在3.0階段,電商企業在繼續發揮小微跨國公司的優勢之外,將不得不在市場、人才和品牌建設方面投入更大的力量,從拼價格向拼產品、拼品牌轉變,電商企業將依托自己的優勢迅速建立全球化的品牌,把自已打造成真正的全球零售企業。”張莉表示。
《指南》認為,3.0階段正是中國企業通過“一帶一路”走向全球的時代,跨境電商企業將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開展全球零售,建立全球品牌的先鋒。
張莉表示,在新形勢下,應當關注跨境電商的風險:一是外國政府開始對中國跨境電商商品構筑壁壘,二是我國企業因知識產權問題頻遭別國法律制裁,三是跨境電商面臨不可控風險,四是跨境電商在支付方式上可能面臨風險,五是商品不符合當地消費習慣和文化引致滯銷風險,六是因不誠信和商品質量問題被投訴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