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記者從成都市政府網站獲悉,為盡快穩定全市生豬生產,成都市近日出臺《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十條措施》,要求確保地產生豬年出欄400萬頭以上。
據統計,2018年成都地產生豬出欄為574.32萬頭,2017年出欄量為608.53萬頭。今年按照地產生豬年出欄最少400萬頭計算,豬肉自給率可以達到70%,加上從其他區域調入、其他畜禽產品補充等市場途徑,基本可以滿足市場需求。
保障市場供應,成都將落實成都市級豬肉儲備制度,適時啟動豬肉收儲和投放。加強區域合作,積極與生豬產區開展產銷合作,支持企業調運生豬及其產品入蓉。對成都市低收入群體按時、足額發放價格臨時補貼。
穩定生豬生產,根據城市發展空間布局和產業功能定位,成都將生豬最低保有量任務分解到9個(市)縣。市財政對承擔相關任務的(市)縣按照每年每頭10元的標準給予獎勵。合理安排用地規模,滿足高于地產生豬最低保有量的生豬產業發展及配套設施用地需求,對當前大型標準化生豬養殖基地等建設用地,在年度用地計劃中優先安排。充分運用金融手段,對種豬場和規模豬場給予貸款貼息支持,貸款貼息比例為銀行當期基準利率的50%,每個貸款項目貼息不超過200萬元。
打牢生豬能繁體系基礎,對通過國家、省級畜禽核心育種場認定的育種企業,由成都市級財政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種豬企業經批準從國內外引進純外血、祖代原種豬的,由成都市財政給予一次性補貼。對成華豬、雅南豬等地方品種資源場,每年給予30萬元保種補貼;支持建設種群備份場,每個場給予50萬元一次性補貼。
著眼長遠,推進生豬產業鏈融合發展和綠色發展。成都鼓勵龍頭企業通過新建、兼并、收購、重組等方式,加快實現生豬產業鏈融合發展。探索跨市州建立生豬“菜籃子”基地機制,鼓勵支持龍頭企業在市外發展一批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提升就近保供能力。推進養殖基地規模化、屠宰企業標準化,力爭用兩至三年時間,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達到80%以上。此外,到2021年,承擔地產生豬最低保有量任務的市、縣要全面完成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工作,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5%以上。
同時,成都還對防疫監管和應急處置等流程措施進行了明確,要求相關區(市)縣政府加強核心育種場、地方品種保種場(備份場)、種豬場及年出欄50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周邊生物安全隔離帶建設,對周邊3公里范圍內的生豬小散養殖場(戶)進行規范管理。落實駐場官方獸醫制度和屠宰場非洲豬瘟自檢制度,落實動物防疫主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