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酒鬼酒“甜蜜素”事件在全國酒類行業引起廣泛關注,白酒添加甜蜜素這一行業頑疾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對此,南都鑒定測評實驗室收集梳理近五年全國及省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原國家及省級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關于白酒的質量抽檢數據,來窺探近年來白酒行業的整體質量狀況。
根據全國及省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原國家及省級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的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白酒質量抽檢數據,五年來共檢出不合格產品2008批次,酒精度、固形物、甜蜜素、總酸等項目成為“重災區”,其中超兩成不合格白酒添加禁用甜味劑。近五年白酒抽檢中,四特、三河口花酒都曾因檢出甜蜜素而被點名;仙芙窖、牛欄山、陶令等白酒多次被檢出不合格。數據顯示,近五成不合格白酒產自重慶,作為白酒生產大省,四川、貴州等地不合格白酒數量較多。
逾四成不合格白酒酒精度未達標
固形物、甜蜜素成重災區
根據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全國及省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原國家及省級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的白酒質量抽檢數據,近五年抽檢不合格的2008批次白酒中,酒精度、固形物、甜蜜素、總酸、糖精鈉五個項目成為“重災區”,不合格批次數量占比共達92.23%。
具體來看,在這些不合格批次白酒中,酒精度項目占比最高,共有811批次產品,占整體不合格產品的40.39%。根據相關標準,產品的酒精度(vol%)實測值與標簽標示值允許差為±1.0%vol,而這些不合格的白酒酒精度實測值未在這一區間內。
固形物含量超標,是近五年白酒抽檢的第二大主因。數據顯示,2008批次白酒中有334批次產品固形物項目不合格,占總體的16.63%。白酒中固形物是指白酒經蒸發、干燥后殘留的非揮發性物質、難揮發性物質,這些物質主要來源于貯藏容器、漿水、香料、添加劑等。據了解,白酒中的固形物超標,會使酒水出現渾濁、沉淀和失光等現象,不僅影響產品外觀,還嚴重影響產品質量。在白酒生產過程中,水質或釀酒工藝不佳、添加香料、酒瓶不衛生、儲存時間短等因素都有可能會使固形物超標。
抽檢數據顯示,271批次白酒總酸(以乙酸計)不合格。南都記者了解到,白酒中有機酸分為揮發性和非揮發性酸兩類,以乙酸為代表的揮發性酸,對酒香起到烘托和緩沖作用,非揮發性酸以乳酸為主,能夠調和酒質、減少烈性。有機酸本身具有香氣,在酒中還起調味作用,若含量及比例適當,飲后會感到清爽利口。反之酸量少會使酒寡淡、后味短,而酸量過大會使人感到酸味刺鼻。
超兩成不合格白酒違規使用甜味劑
276批次因添加甜蜜素被點名
人們通常認為,一款優質的白酒飲后往往“唇齒留香”,不少商家為了追求酒水的綿甜口感,在白酒制作過程中添加甜味劑以制造“回甘”假象。抽檢數據顯示,近五年抽檢不合格白酒中,共有454批次產品因添加甜味劑而被點名,共占總不合格批次的22.53%。其中,276批次產品添加了禁用物甜蜜素,是近五年白酒抽檢不合格的第三大主因。160批次產品添加了糖精鈉,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紐甜、安賽蜜等甜味劑都在白酒抽檢中被檢出。
南都記者了解到,白酒制作過程中,糖分不易通過蒸餾蒸發進入酒體,如果加入白砂糖則可能會讓酒產生渾濁、沉淀,部分廠家轉而使用更加低價的甜味劑。按照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甜蜜素、糖精鈉、阿斯巴甜等甜味劑,是經過安全性驗證并允許在果汁、冰淇淋、糕點、果脯蜜餞等食品中適量添加的食品添加劑。添加甜蜜素可以用于配制酒,但在白酒中使用屬于超范圍添加,系違規行為。
一位從事酒類鑒定的資深業內專家表示,中國白酒的傳統釀造法有極深刻的文化底蘊,白酒的飲用和品評更多的是從發酵本身所產生的香氣及味道開展。甜味劑等非本身發酵產生的添加劑的加入,只是不法商人從利的手段。針對白酒中添加甜蜜素對健康的影響,該專家表示:“甜蜜素作為一種甜味劑,從添加到白酒中的用量來講,一般不會產生什么健康危害。”
四特、三河口花酒曾被檢出甜蜜素
仙芙窖、牛欄山等多次被點名
南都記者梳理發現,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全國及省級市場監管部門抽檢不合格2008批次白酒中,一些知名品牌就曾因添加甜蜜素而上“黑榜”。2019年12月23日,重慶市市場監管局發布的食品安全抽檢情況顯示,1批次重慶市武隆縣江口酒業有限責任公司標稱生產的三河口花酒,甜蜜素(以環己基氨基磺酸計)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
而在2019年3月,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中,1批次標稱四特酒有限責任公司2015年2月4日生產的四特酒,甜蜜素(以環己基氨基磺酸計)不合格。
在近五年的抽檢中,部分品牌多次上榜。仙芙窖被點名次數最多,共有65批次。其中,53批次為固形物項目不合格,12批次為乙酸乙酯不合格。根據相關通告,這65批次不合格仙芙窖均產自重慶武隆仙芙窖酒廠。
牛欄山、滬代上“黑榜”次數緊隨其后,分別為12批次和10批次,這些產品不合格項目均為酒精度不達標;陶令被檢出6批次不合格,涉及不合格項目為甜蜜素和總酯;麻姑5批次不合格,不合格原因主要為糖精鈉、甜蜜素和氨基酸態氮。此外,還有被檢不合格的1402批次白酒無品牌,或品牌原因不詳。
上述專家指出,消費者在購買酒類產品時應注意避免買“網紅”酒,如發霉老酒、某某酒廠年份酒等。聽信越霉越老越好的謠言,實際上發霉和老酒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甚至還可能危及身體健康。
抽檢不合格白酒近五成來自重慶
四川、貴州、湖南不合格白酒數量多
抽檢數據顯示,近五年被檢不合格白酒中,共有946批次產自重慶,占整體抽檢的47.1%。66批次來自四川生產商,占整體的3.3%,貴州、湖南、北京分別檢出不合格27批次、23批次和18批次,不合格率分別為1.3%、1.1%、0.9%。
其中,四川和貴州是人們熟知的中國白酒產業大省。“四川有五糧液、劍南春、瀘州老窖、郎酒等名酒,貴州有國酒茅臺、董酒、習酒、金沙回沙等。”上述專家介紹,貴州和四川的主要白酒都集中在赤水河流域,因此赤水河被稱為“中國美酒河”。四川產的白酒多以玉米、高粱為釀酒原料,主打濃香型白酒;而貴州以醬香型白酒聞名于世。兩地出產的白酒,無論從氣候、水源、原料、傳統釀造工藝等方面都有顯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