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全球第一大生豬生產國及豬肉消費國,生豬出欄量及豬肉消費量占全球的比重均在50%以上。生豬也是我國價值最大的農副產品,市場規模近萬億元。近日,證監會批準了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生豬期貨上市的申請,意味著我國期貨市場將出現第一個活體交割品種。為什么會推出生豬期貨,生豬期貨的上市對豬肉價格有什么影響?
推動行業健康高效發展
證監會表示,生豬產業鏈以生豬養殖業為中心,涉及飼料加工、獸藥疫苗、屠宰、食品加工、物流、零售、餐飲等諸多行業。推出生豬期貨是我國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生豬期貨功能的充分發揮,對于完善生豬價格形成機制、提升市場主體風險管理能力和助力生豬產業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實際上,生豬期貨交易早已醞釀多年。早在1995年,重慶商品交易所就向證監會提出上市生豬期貨合約的申請,但證監會的回復是“我國目前尚不具備開展生豬期貨交易條件”;大商所自2001年開始進行生豬系列標的的研究;2018年2月,證監會正式批復大商所生豬期貨交易立項申請。
2018年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生豬產業規模化程度大幅提高。生豬品種、飼料、養殖技術、防疫藥物和企業回購等方面統一性增強,養殖過程更加標準化,這些都為期貨上市做了很好的鋪墊。目前生豬期貨設計已基本完成,大商所也已先后在牧原股份、溫氏股份、雛鷹農牧等養殖企業開展多次模擬交割,不斷驗證和優化交割流程。經過兩年準備,生豬期貨交易終于正式獲得批準,即將上市。
從推出時機上看,今年是生豬產能恢復的關鍵一年,豬價高位回落態勢明顯,但養殖場戶利潤空間仍為歷史同期最高。現階段推出生豬期貨,市場各方承受能力較強,對市場的不利影響有望降至最低。
業內人士認為,生豬期貨是我國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未來生豬期貨將為我國生豬產業提供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推動行業健康高效發展。
平抑豬周期影響
從國內肉類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來看,豬肉占比穩步下降。1980年,國內豬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94%以上,到2000年,禽肉產量大幅增加至20%以上,豬肉大幅下降至65%左右,牛羊肉合計約占13%。隨后,豬肉占比緩慢下降,到2018年約占63%。2019年由于非洲豬瘟疫情原因,豬肉占比大幅下降至56%。盡管如此,豬肉價格仍是牽一發動全身,既關系百姓民生,也關系國內經濟和市場平穩。特別是豬肉價格對CPI的影響一直比較大,雖然2016年以來國家下調了豬肉在CPI中的比重,但是豬肉價格仍然是CPI的重要風向標。
生豬是典型的周期性行業,也就是所謂的“豬周期”。其形成原因和我國的生豬養殖結構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國養豬行業集中度低,且多以散戶養殖為主,信息不對稱,導致生產具有很強的盲目性。并且由于行業處于完全競爭的環境,進入和退出市場都非常靈活,很容易產生追漲殺跌的投機性行為,導致生豬價格常常會出現大幅波動。另外,生豬生長的周期較長,散戶多以當年價格來安排來年的生產,產量和市場需求變化無法做到契合,再加上疫病管控的能力較弱,價格常常會因此劇烈波動。
豬周期往往持續四年左右,從2003年到現在,我國生豬價格出現過五次大幅波動,帶動其他肉類價格和食品價格的漲跌,影響著CPI的穩定。最近的一次大約是從2014年到2018年,豬肉價格呈現從底部上漲再逐步下降的趨勢。到了2018年下半年,非洲豬瘟傳入我國,導致國內生豬產能大幅收縮,豬肉價格大幅上漲。
業內人士認為,多年來生豬市場價格波動劇烈,不僅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還對整個宏觀經濟和人民生活形成強力擾動。生豬期貨上市后,其價格發現功能將有助于平抑豬周期帶來的影響。通過構建公開透明的生豬價格體系,管理層能擁有更加靈活的政策調節空間,抑制通脹、保障民生。此外,通過公開公平的交易平臺,養殖戶可以更準確的掌握未來價格,有計劃地安排生產和銷售計劃,規避豬周期帶來的市場風險。大型養豬企業也能通過套期保值操作進行遠期利潤的鎖定,實現先賣后養,規避遠期價格下跌的不利影響,穩健經營。
利于產業長遠發展
生豬期貨上市對于生豬產業長遠穩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廣發期貨表示,我國當前生豬養殖仍以散戶養殖為主,但近年在整個市場環境的倒逼下,規模化成為了不可扭轉的趨勢。一是政策風向作用加大,環保可持續理念不斷被強化,養豬準入門檻上升,固定成本投入不斷提高,只有大規模生產的企業才有機會幸存,散養戶逐漸退市,取而代之的是規模豬場和企業集團的擴張;二是消費者更加注重豬肉的品質和安全,生態綠色豬肉頗受歡迎,規模企業,尤其是一體化自繁自養企業,在技術和管理上都擁有更加成熟的經驗,并且也會得到更加多的監管以及社會的關注,因此在質量管控上更加有保障。生豬期貨上市通過期貨合作作為標準化合約,能倒逼生豬養殖標準化、規模化,保障食品安全。
市場人士表示,開展生豬期貨交易,發揮期貨風險對沖功能,讓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及生豬養殖戶學會運用生豬期貨進行套期保值,用市場手段平滑價格波動,鎖定成本、穩住利潤,抵御生豬價格非理性漲跌,可以為全產業鏈筑牢一道金融“防波堤”。
相關企業通過參與期貨交易將推動生豬期貨有效發揮價格發現功能,為市場提供公開、透明和連續的價格參考,這有利于養殖企業優化資源配置、合理控制養殖規模,促進整個行業健康發展。同時,生豬期貨上市后,期貨市場構建了從種植、加工到養殖完整產業鏈條的衍生工具和風險管理平臺,上下游企業可以綜合運用玉米、豆粕期貨與期權以及生豬期貨進行產業鏈套期保值,衍生工具更加齊全,避險策略更加豐富,有利于產業規避價格波動風險,穩定利潤,提升市場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此外,生豬產業是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與“三農”關系密切,生豬期貨上市也有助于在生豬產業推廣“保險+期貨”等業務創新,并為相關業務提供價格基準,增強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廣度、深度和力度。
鏈接:豬周期
豬周期是豬肉價格漲跌的一種經濟現象,豬周期的循環軌跡一般是:肉價高——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
2006.1 - 2009.11(46個月),底→頂→底。2005年豬價大跌,養豬戶主動淘汰繁殖能力下降的能繁母豬(減少仔豬,維持生計)。2006年11月爆發了大規模的豬藍耳病,直到2007年5月國家緊急部署藍耳病疫苗生產,疫情才逐步得到控制;但這導致了2007年能繁母豬存欄量的急劇下降,豬肉價格快速上漲。2008年國家大量引進種豬,隨后生豬存欄快速回升,豬價隨之大幅回落。
2009.12 - 2013.12(48個月),價格變化:底→頂→底。2010年冬到2011年春,部分省區發生仔豬流行性腹瀉,疊加散養戶退出,飼料、人工、仔豬等成本上升等因素,豬肉漲價。隨后養殖戶擴充,各路行內外資本加快養殖業投資的步伐,導致供給迅速回升,豬肉價格下跌。
2014.1 - 2018.4(53個月),價格變化:底→頂→底。2014年底,生豬養殖業集體虧損,養殖戶淘汰能繁母豬意愿增加。環保政策不斷收緊趨嚴,延長了產能恢復周期。前兩個周期除了虧損導致退出的原因,還有疫情的因素;本輪周期既有疫情的因素,同時出現了規模化進程加速、環保政策趨嚴、國家對高價豬肉容忍度提升等多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