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我國生豬行業的發展離不開產業政策的支持和規范。多年來,生豬產業政策、規劃逐步完善,有力保障了我國生豬產業的健康發展。
近10年,根據產業發展情況,我國生豬產業政策大體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2011—2013年,生豬市場養殖規;潭鹊、養殖技術較落后,國家出臺多項政策用于提高種豬生產水平、提高養豬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保障母豬正常生產能力、提高生豬養殖效益。另外,由于散養戶對后市預判能力較差,隨行就市情況普遍存在,導致生豬價格波動加大,所以建立健全重大動物疫情的預警機制相繼出臺。同時,鼓勵發展生豬訂單生產,各級地方政府亦對采取訂單方式采購的加工企業實行必要的扶持政策。
第二,2014年,生豬供應充足,價格走低,市場進入行情低谷,散養戶大量退市,同期畜牧標準化規模養殖支持政策出臺。自2015年開始,由于生豬產能降至低位,價格不斷重新升高。為解決生豬供應不足問題,財政部安排資金扶持畜牧業發展,鼓勵規模化養殖,促進養殖過程優化。
第三,2017年,全國普遍推行環保政策,治理污染、綠色養殖、推動生豬養殖轉型升級成為核心工作。彼時,以淘汰限養、禁養區不合規的小散戶及養殖場為主,生豬市場去產能動作較多。2018年上半年,環保政策陸續出臺,多地完成禁養區清理任務。
第四,2018年8月,非洲豬瘟首次在我國出現,打亂了原本的市場行情走向,遏制非洲豬瘟疫情擴散成為首要任務,政策調控以加強生豬調運管理、規范生豬調運、做好生豬撲殺補貼工作等為中心任務。2019年下半年,生豬去產能幅度較大,生豬及豬肉價格居高不下。為緩解生豬價格過高,8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穩定生豬生產和豬肉保供穩價措施;11月,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在全國畜牧業工作會議上表示,要千方百計恢復生豬生產,并提出壓實地方責任、落實扶持政策、盡快擴充產能、強化監測預警、抓好疫情防控和加強指導服務六方面的舉措,加快恢復生豬生產。
“截至目前,國家繼續出臺各項政策,加大恢復生豬生產力度,保障生豬及豬肉供應。”某生豬養殖企業負責人告訴期貨日報記者。2020年3月,國家相關部門發布了《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促進生豬穩產保供的通知》,有力促進了我國生豬產業的供應和發展。
在產業發展規劃方面,我國在一段時期內豬肉產量有限,設施落后、防控能力弱,產業化程度低。因此,自2011年開始,大型養殖單位在全國布局,農業部也推進“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方式。由此來看,建立和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使農民通過產業化經營真正得到實惠,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和基本要求。
“近10年,我國生豬養殖政策主要側重于產業升級、行業環保、疫情防控及產能恢復等。”上述人士表示,從上游育種市場推動整體產能擴充,加速行業規;、標準化發展,到2014—2015年環保戰役的集中打響,尤其是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進入我國,國內豬源大幅減少,國家法規政策著重面向生豬養殖端。在加快復產的同時,行業準入門檻提升,養殖業發展向集中化、規模化持續推進。
據介紹,在對非洲豬瘟的檢測中,屠宰環節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國家陸續出臺各類政策,通過明確檢測環節和嚴格結果處置,增強屠宰企業的自檢能力。此外,打擊生豬私屠濫宰,致力于將非瘟控制在可控范圍內。2020年4月,農業農村部發布《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開展打擊生豬私屠濫宰違法行為專項行動的通知》,對上述環節進一步加強控制和管理。
生豬貿易方面,2020年4月1日,農業農村部發布《農業農村部關于集中開展違法違規調運生豬行為專項整治的通知》。為有效控制非洲豬瘟疫情跨區域傳播風險,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保障生豬規范有序調運,促進生豬生產加快恢復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農業農村部下達集中開展為期60天左右的違法違規調運生豬行為專項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