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過后,國內玉米市場開啟一波強勢上漲行情,期現兩市雙雙創下新高。一輪上漲過后,現貨市場開始進入震蕩狀態,當前玉米市場價格已步入相對高位,風險或將隨時釋放。
目前,市場預估新季玉米產量2.6億噸,加上年度結轉庫存高達近4000萬噸,新年度玉米總供應量高達3億噸。玉米市場缺口論根本站不住腳,在無明顯缺口預期的情況下,玉米市場價格根本不具備被連續推高的條件。
總體供應充足
并無明顯缺口
在9月3日臨儲玉米規模拍賣結束之后,尚有超過3000萬噸的拍賣糧仍處于未出庫階段,加上市場所剩的現貨庫存,年度結轉庫存高達近4000萬噸。按照目前市場對新季玉米產量2.6億噸的預估(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估算),新年度玉米總供應量仍高達3億噸。
如果計算上新年度小麥及稻谷的替代以及玉米進口規模的擴大,新年度玉米總體供應仍然比較充足,供應缺口并不明顯,至于現貨市場中目前關于新年度缺口較大,甚至高達6000萬~8000萬噸的說法,更是缺乏明顯的數據支持,根本站不住腳。
另外,在巨大的價差之下,包括玉米在內的谷物進口規模仍在不斷擴大,年內玉米進口訂單已經超千萬噸,考慮到執行中美貿易協議的需要以及國內玉米市場的需求,在合理的價差范圍內,未來玉米的進口規模或將繼續擴大,加上高粱、大麥等替代品的價格優勢,進口谷物補給量或將重新回到2013年至2015年的高水平階段。
替代規模擴大
有效供給增加
眾所周知,玉米在下游應用當中,很大一部分是作為能量原料在飼料加工中使用,其用量占整個飼料產量的比例在50%以上。小麥的營養成分與玉米非常相近,使得其可以大規模替代玉米,決定其替代比例的關鍵是價格。當前,華北玉米主流收購價為2400~2500元/噸,小麥價格也在這個區間波動。
據飼料加工企業反映,在小麥與玉米價格等同的情況下,即可使用部分小麥替代玉米作為飼料原料,可替代比例在15%~30%之間。一旦玉米價格高出小麥5%甚至10%以上,小麥即可作為飼料原料大量替代玉米,甚至可以達到全部替代的標準。
正因如此,小麥的運行價格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玉米的上漲空間,一旦出現玉米價格大幅上漲帶動小麥價格跟隨上行,勢必會威脅到口糧安全,對于本就供應相對充足的玉米市場來說,國家勢必出臺相應的政策調控措施來保障口糧價格穩定。
目前國家尚有超過1億噸的超期儲存稻谷和小麥,正在通過定向的方式陸續投放市場,一方面能夠在后臨儲時代繼續以政策糧投放的方式給市場增加有效糧源補給,另一方面也實現了陳化稻谷和小麥的去庫存,一舉兩得。
種植收益提升
明年面積或增
拋開氣候對玉米產量的影響,玉米產量未能實現增長甚至小幅下滑,其主要根源在東北地區,尤其是黑龍江玉米種植面積大幅下降,繼2019年同比下調1700萬畝之后,2020年再度下調近1400萬畝,兩年累計下調超過3000萬畝。種植面積雖有調減,但考慮到單產增加預期明顯,加上華北地區豐產的預期,今年全國玉米總產量實現穩中有增還是有保障的。
而伴隨玉米價格不斷上漲,尤其是在今年秋收季,可以預見的是,新季玉米價格較去年開秤價大幅提升,截至目前新糧收購價同比上漲500元/噸。如此大的漲幅,對于種植收益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下一年度,在改種區域出現復種,玉米種植面積增加進而推動新一年玉米總產量增長也在情理之中。
價格不斷上漲
下游承接有限
原料價格持續上漲僅靠炒作是不現實的,想要保持上行走勢不變,下游需求至關重要。今年在玉米價格不斷上漲的過程中,除生豬養殖外,其他下游均呈現階段性虧損狀態,部分深加工行業更是長期虧損,被迫降低開機率。
雖然當前生豬養殖仍存在較為明顯的利潤空間,但從9月下旬開始,生豬價格已經呈現出持續下跌態勢,且從目前的走勢來看,下跌勢頭絲毫沒有放緩跡象,生豬養殖的利潤空間也因此不斷被壓縮,客觀上將使未來生豬養殖對高價玉米的接受度大幅下降。
玉米作為年產2.6億噸的大宗農產品之一,其巨大的產量和貿易量,注定其脫離不開“供應決定趨勢,需求決定價格”這樣一個鐵律,其價格走勢終歸要回到供需基本面。通過金融手段所進行的炒作,可能會在某個階段將玉米價格推上脫離實際的高度,但現貨市場價格終歸要由下游終端需求來決定。
除生豬養殖外,淀粉、酒精及禽類養殖需求增長鮮有亮點,僅靠生豬養殖拉動玉米消費增長顯然不現實。近3億噸的供應量基本能夠保證新一年度玉米市場無明顯缺口,加上谷物進口源源不斷、超期稻谷和小麥去庫存背景下替代規模擴大,在無明顯缺口的情況下,玉米價格不具備連續升高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