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宴上尷尬的“打包”
“自從‘光盤行動’開展以來,不說別的變化,光每天的泔水量就減少了40%左右。”酒泉路悅賓樓經理介紹道,一般而言,客人都會把剩下的葷菜打包回家。
適量點餐杜絕浪費
2013年“光盤行動”開展一年多以來,執行的怎么樣?浪費現象是否有較大改善?近日,本報記者探訪蘭州多家不同檔次的酒店餐館發現,餐館里消費者適量點餐的多了,打包成習慣了,“剩宴”少了,“光盤”多了,但是婚宴與高校食堂卻依然浪費嚴重。
近日,記者走訪蘭州市慶陽路、張掖路、永昌路、西津西路、敦煌路等多家飯店和部分餐館。
下午6時左右,在慶陽路凱撒龍國際美食匯,不少客人們正在就餐,正在點餐的郭女士正為點幾個菜犯難時,服務員介紹說,“您只有3位,要不就點3個菜,還可以再加一個湯……”郭女士隨即點了三菜一湯。“現在,服務人員都會根據客人的用餐人數適量進行介紹,兩人餐一般需要兩至三個菜,3個人控制在三菜以內,如果點餐適量,浪費狀況就會減少。”從事5年餐飲行業的李女士還告訴記者,從去年到現在,浪費情況大幅減少,一方面是宣傳提倡,一方面是市民素質的提高。
北濱河路白云賓館東樓的自助海鮮撈火鍋店內,店家為杜絕食客浪費現象,提出餐前交納押金,餐后專人檢查,如浪費嚴重,客人需交納一人自助餐費;廣場西口重慶九記火鍋店,開展“半份菜”,不少火鍋店的菜單上也出現了蔬菜拼盤,酒泉路的悅賓樓推出“小份菜”。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面對“舌尖浪費”,商家們不斷推陳出新,逐漸改變著中國式“剩宴”。
泔水量減少佐證“光盤”成效
無論是高檔酒店,還是環境一般的低檔餐廳,老板們都表示:浪費減少了,泔水量跟著減少。
晚上7時左右,飯店餐館都該送走第一撥食客,“服務員,算賬打包!”成為記者在各大飯店餐館聽到最多的話,永昌北路的口福樂家常餐館里,服務人員正拿著餐盒準備為客人打包。老板說,“前幾年,餐后剩餐的現象非常普遍,我們雖然看著可惜,但也只能倒在泔水桶里。現在都是客人主動提出打包,我們的泔水量可是減少了不少。”
晚上8時左右,在南關十字一家餐館門口,兩位餐館服務人員將一個藍色大桶推至馬路邊,一位收集泔水的師傅正忙著往車上抬,“以前我每天跑5家飯館,至少收集12桶泔水,最近一年來,5家飯館就只能收集5桶泔水。”
面對家常餐館的自覺“打包”,宴席“打包”顯得有些尷尬。本周末,記者走訪多家正在舉辦婚宴的酒店發現,有的餐桌上的美食既無人動筷子,婚禮結束后,客人們揚長而去,這些美食卻原封不動地放在桌上,這些菜肴又該何去何從?
記者在一酒店門口采訪到一位剛剛參加完婚禮的客人王先生,“每桌可能有15道菜品,我出來的時候,桌上的菜都沒有怎么動,看著挺可惜的,但是我們作為客人,也不好說打包帶走,只能是主人自己打包。”
一對剛剛舉辦過婚禮的新人無奈說道,“其實,我們也沒有辦法全部打包回家,主要是沒人吃,而且也吃不了這么多,我們在點菜的時候,點得少怕不夠,點得多又浪費……”
“在婚宴結束后,我們會提醒客人要不要打包,如果有老人在,就會把剩下的飯菜進行打包,如果年輕人較多,打包現象相對就會很少,一般客人不希望打包,我們也只能倒掉。”白云賓館前臺工作人員介紹說。據了解,婚宴浪費的原因較為復雜,主人擔心客人不夠吃,寧愿多點也不會少點,還有婚宴就是講排場,為此而盲目點菜,種種原因導致婚宴浪費較為嚴重,所以建立正確合理的消費觀念對于宴請非常重要。
大學食堂無奈的浪費
隨后,記者走訪西北師范大學、甘肅政法學院、交通大學等高校食堂發現,中午12時,食堂已擠滿了學生,隨機觀察了80名正在就餐的同學,發現有四分之一的學生都沒有做到“光盤”,盤中所剩的多是主食,在餐具回收點,多半學生都有剩菜剩飯。在政法學院的食堂中,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盤中有剩飯的同學,飯菜不合口是剩飯最多的理由,有些同學認為面食太多吃不完,有些同學說天氣太熱沒有胃口,葷菜太油膩吃不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