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4年7月3日對韓國的訪問,攪動了東北亞這一汪池水。因為這是歷史上中國第一次打破領導人先訪問朝鮮后再訪問韓國的慣例。
面對國際輿論對此的熱議,中國外交部不斷“降溫”:6月13日稱此次習主席訪韓并非針對日本;17日,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劉建超在接見訪華的韓國記者團時表示,中國領導人出訪“沒有必然的先后順序”;30日,針對朝鮮于26日和29日連續發射導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說,朝鮮發射導彈與習主席訪韓無關聯性。
美朝日暗中角力
實際上,無論是中國外交部的不斷“降溫”還是日、韓、美等國主流媒體的熱議,一切似乎并不是空穴來風。從6月起,美、朝、日三國便開始暗中角逐:
先是美聯合部隊司令柯蒂斯·斯卡帕羅蒂6月3日在韓國首爾表示,初步考慮在韓部署末端高空區域防御系統(THAAD),但韓國國防部隨即以不符合韓國需要為由予以否認。對此,韓國外交部官員上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也有考慮到中國的原因,“我們也是考慮到你們的感受”。
接著在同一時間段,6月3日到5日,朝日表現出史無前例的相互親善:朝鮮與日本對“被綁架日本人”以及滯留在朝鮮的日本人問題在斯德哥爾摩達成協議,朝方建立特別委員會,重新調查此問題;日方則解除因朝核問題對朝鮮的單方面制裁。日本外相岸田文雄也在6月3日公開表示:為解決綁架日本人問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可能訪問朝鮮。
而隨著習近平主席訪韓日程的臨近,朝鮮更是展現了其“不穩定”的外交策略。先是于6月26、29日凌晨向韓半島東部海域發射2枚疑為飛毛腿系列的短程導彈。接著第二天,即6月30日,朝鮮國防委員會向韓國方面建議,從7月4日零時起全面停止軍事敵對行為,以改善韓朝關系。但是7月2日,朝鮮又先后向韓半島東部海域發射2枚短程飛行物。這是朝鮮在一周內第三次發射飛行物。韓國一位軍方人士表示,朝鮮可能是試圖吸引有關各方的關注。
7月1日,就在習主席訪問韓國前的兩天,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建黨日,朝日兩國又在北京繼續雙方上月初在斯德哥爾摩的談判。雖然會后發布會上沒有透露具體內容,但采訪談判的多位日本記者告訴南方周末:朝日雙方談得不錯,日本政府可能于3日,即習主席訪問韓國當日,開會討論這一問題,并且也可能于當日召開發布會,宣布解除對朝鮮制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恢復雙方人員往來;在日朝鮮族人士可以匯款回朝鮮;朝鮮船只可以進入日本港口。
韓國在中美之間糾結
而在朝、美、日暗中角逐的現實背后,韓國究竟怎樣看待和處理中、美、朝關系呢?根據筆者的觀察與調查,韓國正在中美之間“把握平衡”。
韓國《中央日報》6月30日發表題為《中美兩國在朝鮮半島拔河——樸總統提供均衡場地》的文章,該文章對朝核、貿易、金融和對日關系等領域中美韓三國的立場進行了系統的圖表比較,提出韓國的安保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在改善與中國關系的同時怎樣和美國維持現有關系是韓國當今最面臨兩難的問題。
此文章認為,韓國需要考慮到韓美同盟關系,為了不破壞這一關系,很難與中國建立超出現階段外交關系的新外交關系。
該報國際關系評論員裴明福也針對習主席此次訪韓告訴筆者:在朝鮮半島還處于分裂的狀態下,而在歷史上中國又參與了朝鮮戰爭,在這樣的情況下,韓國為了國家的安保和國家的利益,與美國維持同盟關系是必然的選擇。
而韓國《東亞日報》則發表文章說:習近平訪韓,中韓將成為更為親密的戰略合作伙伴。韓中關系的發展是從人員交流和經濟層面的交流開始,中國現今是韓國的第一貿易大國,去年兩國的人員交流也達到了829萬人次。而中韓關系也會由經濟往來帶動政治交往,中韓將從政冷經熱發展為政熱經熱。習主席的此次訪韓也將改善亞洲關系的格局。
除媒體外,在筆者調查的韓國議員、專家學者那里,也呈現出要在中美之間“把握平衡”意見。
韓國執政黨的國會議員孫仁春在接受采訪時告訴筆者:這次習主席訪韓,韓國國內有這樣的說法:韓中之間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可能進一步深化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但對于這樣的說法,韓國國內也有不少人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這樣將破壞韓美間的同盟關系。
她認為,總的來說現在中韓關系要達到像韓美同盟關系的程度,從當前朝鮮半島南北分裂的現狀來看,是很難的。
而對此問題韓國延世大學東亞國際研究院教授李寅成也告訴筆者:中韓關系的增進當然是好的,韓國現在面臨的各種問題,如經濟、政治外交、軍事安保等問題,通過增進和加深與中國的關系,我們期待這些問題能得到解決或者能夠得到(中國的)幫助。
但他表示:因為韓國現在和美國的同盟關系,作為韓國,在與中國關系上不能走得太近,但是也不能太遠,所以韓國現在面臨這樣的困難。所以在這樣的關系中韓國要把握平衡,怎么把握這樣的關系是目前韓國需要解決的問題。
朝核問題:中國介入的關鍵點
事實上,美日一直聯手牽制中國,兩國也都想將韓國拉入對抗中國的“包圍網”中。但是中日韓三國在歷史和領土問題上一直存在嚴重的分歧,韓國則希望與中國聯手共同解決包括慰安婦在內的歷史遺留問題。
雖然韓美同盟和中朝關系是影響中韓關系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呈惡性循環的朝核問題。在朝核問題上,中美韓日利益的輕重緩急不同,關注焦點的排序并不一致。
而面臨此形勢,韓國國立外交研究院指出:在朝核問題沒有任何進展的狀況下,增進中韓外交關系只是一種外交手段而已。
但韓國民意機構的調查則展現出另一種情勢:
根據6月30日韓國《中央日報》和韓國峨山政策研究院進行的調查,韓國民眾對于中國究竟“是韓國的安保威脅國還是應該發展友好合作國家”的認識,正在發生顯著轉變。
參與調查的韓國民眾對朝鮮戰爭中,中國是“為了幫助朝鮮而加入戰爭”的認同者比例,從2012年的李明博政府時期的75.9%下降至34.9%。同時,韓國民眾對于中朝間的“血盟”關系的認識也發生了認識上的轉變。
同樣根據上述機構的調查,韓國多數民眾對于習近平主席非常具有好感:很多韓國民眾表示,他的體態和性格非常受韓國民眾的喜歡;還有更多的人表示對于他年輕時奮斗的經歷印象深刻。
而且據韓國峨山研究院的統計:在去年12月中國宣布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時,仍然有60.8%的韓國民眾認為中國是韓國的友好合作對象;特別是,有81%的韓國民眾認為韓國不僅應將美國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伙伴,中國更應該加入到維護半島安全的隊伍之中。有53.6%的韓國民眾認為,此次習主席訪韓的重點是共商朝核問題。
可以看出,韓國的民眾對于中國在解決朝核問題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有所期待,并認為中國在處理朝核問題上負有決定性的責任。
在韓國民眾看來,誰能最終讓他們生活在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中,誰才是在這片太極旗飄揚的土地上最受歡迎的朋友,無論是已經建立同盟關系的美國,還是可能升級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