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重因素發酵之下,中移動推倒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對消費者非常熟悉的合約機等多項終端營銷規則動了大手術。筆者從移動多個省分公司獲悉,日前集團已經下文,對下半年終端營銷思路、規則和模式都進行了調整,“會對中國手機市場乃至運營市場產生深遠影響。”一位省公司人士稱。
事實上,在營改增和國資委強制削減營銷費用的壓力下,減少手機補貼、渠道傭金等會成為三大運營商的集體行為,體量最大的中移動率先做出行動,其勢能將對市場造成巨大的沖擊和改變。
調整了什么?
1、此次調整最核心的變化是,中移動的終端銷售模式將由合約銷售為主、裸機銷售為輔,向裸機銷售為主、合約銷售為輔轉變,即減少并逐步取消送手機,而轉為用戶買手機獲得話費補貼。這一補貼思路的內涵是,中移動將不再對手機進行補貼,而是轉向根據用戶價值進行補貼。
2、在補貼用戶價值的思路下,渠道傭金將全部按用戶流量消費,根據AUPR值結算酬金,而非之前賣一部裸機就有酬金。
3、三月宣布的不補貼5月31日后入庫的三模TDL手機政策作廢,將對五模和三/四模TDL終端都進行補貼,不再強推五模。區別是補貼力度,五模TDL終端可以使用成本補貼、話費補貼和渠道酬金等開展營銷,綜合補貼率不超過50%,而三模TDL終端不能使用成本補貼,補貼率不超過30%。
4、 成本補貼即手機補貼,只針對中高端手機。(這部分補貼會越來越少并逐步取消。)
5、 取消對TDS終端補貼,3G手機只享受渠道酬金。
6、 構建支持套餐全渠道銷售的IT支撐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新的終端政策之上,中移動年度TD終端銷售2.2億部目標沒有變化,在剛剛結束的2014年MAE大會上,中移動總裁李躍也一再強調了這個目標,其中1億部為TDL終端。
從剛剛結束的南京天翼手機交易會上也可以看到,中電信也在及時調整策略,打造“全網通”手機,實現向渠道化轉型,從而擺脫對終端補貼的路徑依賴。
為什么變?
首先是營改增和國資委降低營銷費用的大環境逼迫。營改增的實施,讓過去的預存話費送手機、積分換禮品等市場促銷活動被視同銷售,需要繳納增值稅,三大運營商都面臨著稅負增加,平均每月新增1000多萬用戶的中移動壓力尤其大,拿成本換收入已經是得不償失。
同時國資委要求國企削減營銷費用,增加利潤上繳。據悉,中移動、中電信和中聯通今年整體營銷費用將分別減少240億、70億和120億,占營銷費用支出比例最大的手機補貼自然首當其沖。其中中移動就將減少130億手機補貼,未來三年內三大運營商都將取消手機補貼。
其次,目前市場銷售出1200萬部4G手機,這個數字距離年底1億部的目標相距甚遠,加上對手已拿到FDD與TDD混合組網試驗許可,留給中移動的窗口期不多了,中移動需要加快4G發展的節奏,占據先發優勢。因此,需要價格更低、門檻更低的三模TDL終端,來完成放量目標。這也是此次重新把三模TDL終端納入補貼范圍的原因,移動各省公司實際上也已經這么做了。
另外,筆者推測中移動此前強推五模TDL終端,也是冀望為今后FDD和TDD混合組網做準備,而現在看來希望已經渺茫,還是回歸現實比較靠譜一些。
有什么影響?
由于這是一個頂層設計帶來的三個運營商集體行為,所以從用戶基礎最大的中移動開始,產生連鎖影響,其中某些影響將是顛覆性的。
1、最直接的后果,會讓下半年手機銷售放緩,甚至停滯。目前合約機銷量幾乎要占整體市場銷量的一半,取消手機補貼后,許多省公司補貼力度從40%降到15%,銷量受到嚴重影響。對三大運營商來說,都要經歷這樣的一個陣痛期。
2、 中移動目前的3G終端銷量目標已經基本完成,下半年的主要任務就是4G放號,為此中移動此次也明確提出停止對3G手機補貼,這將有利于中移動搶奪產業鏈資源向其4G傾斜。
3、新的營銷模式,可能會讓移動的4G用戶產生結構性變化。以往移動在3G時代大量補貼中低端用戶,70%的終端銷量集中在700元一下低端市場。現在是用戶自己挑選手機,可能會讓終端銷售結構提升檔次,從而也提高中移動用戶的ARPU值,變現真正的4G價值。
4、對一大批長期依賴運營商補貼生存、沒有獨立品牌和渠道的國產手機來說,無異于斷了生路,殘酷的洗牌已經開始。而OPPO、VIVO、金立、小米,等一批有渠道功底和品牌號召力的,加上正在努力轉型的華為、中興,會接手雜牌軍們留下的市場空間,如魚得水。
5、 蘋果、三星的日子會變得很難過,目前運營商的手機補貼,大部分用在這些中高端手機上,一旦減少或取消,這些手機的銷量會很受傷。
6、 好不容易從賺手機差價模式,調整到依靠運營商補貼、傭金甚至套機來賺錢的渠道商們,面臨再一次的轉型,回歸到從前靠自己的競爭力吃飯的年代,所以那些申請了虛擬運營牌照的渠道商,真是有眼光。而對相對獨立的電商渠道來說,它們會成為想從補貼深水里上岸的國產手機們的香餑餑和救命稻草。
7、對中國的消費者而言,這將是消費習慣的一個分水嶺。
8、短期內不會對運營格局有太大的影響,長遠來看,對運營商也是一個降低成本回歸服務的好事。但一個很致命的問題是,這么多年,習慣用補貼杠桿去撬動市場和粘合產業鏈的運營商,只會花錢買用戶,在面臨更靈活、更接地氣的OTT和虛擬運營商的競爭下,該怎么去爭奪用戶贏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