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月開始,隨著中國多家大豆企業出現“違約”,無法支付巨額大豆貨款,大豆行業內部潛規則逐漸浮出水面。中國作為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業內對于中國大豆價格話語權的呼聲日益強烈。
金融業“統治”大豆進口
“此前大豆進口有很多融資和金融的需求,現在違約情況出現前后,這一金融辦法已經完全行不通了,大豆進口正在逐漸回歸原本的屬性。”曾在央企工作的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2014年4月,中國出現進口大豆大面積違約狀況,即多家大豆進口商因無法從銀行獲得信用證,導致到港的大豆無錢支付,并最終采取違約的極端行為,金額達到數億美金,時至5月末,市場層面依舊不時有違約的傳聞傳出。
從2013年中期開始,鋼鐵、鐵礦石、銅等大宗商品相繼上演貿易商“跑路”的極端狀況,其具體形式為貿易商用一批貨物反復抵押貸款,所得資金用于民間借貸等領域,并最終無法償還。
在這一系列情況發生后,“銀行對大宗商品貿易商的信譽產生警覺,而拒絕發放信用證。”一家民營企業貿易商向記者表示,開證銀行應申請人的要求并 按其指示向第三方開立的載有一定金額的、在一定的期限內憑符合規定的單據付款的書面保證文件。信用證是國際貿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支付方式。
“銀行的信用證有效期限為半年,而國際銀行的利息為2%~3%,國內銀行的貸款利息在6%以上,民間借貸的利息月10%。”上述人士透露,“使用信用證付款,至少可以賺取國外和國內的利息差,從中漁利。”
前幾年,美元處于貶值狀態,“這對于延遲還貸也有利潤可圖,所以,很多金融目的被用于大豆貿易中。”由于金融目的明顯,很多大豆貿易商對貿易本身沒有太多企圖,但是對于金融漁利期望很高,甚至賤賣大豆,擾亂市場。
但是,進入2014年,隨著銀行業針對大宗商品的放貸緊縮以及人民幣與美元的兌換報價波動,使得大豆進出口領域刮起了“金融風暴”——因為無法獲得信用證而出現大面積“違約”。
這種情況并不是第一次上演。“2004年,中國就已經發生了類似的狀況。”前述人士表示,在2004 年的大豆風波中,國內油脂加工行業虧損嚴重,壓榨企業被迫出讓股份或出售,進而失去了進口主動權及國內市場份額。
在2004 年的大豆風波中,國內油脂加工行業虧損嚴重,壓榨企業被迫出讓股份或出售,甚至一些知名企業也因為此次風暴而宣告倒閉,中國進而失去了進口主動權及國內市場份額。“現在的情況和那個時候很相似。”該人士透露,“通常大型企業受到的貸款影響較小。”
本報記者就此事致電大型糧油加工企業,益海嘉里方面表示:“我們一直嚴格遵守貿易規則,目前貸款未受到影響。”而中儲糧則明確表示,只關注于企業本身的職責和定位,不把其他獲利方式作為關注點。
需多渠道增加話語權
中國貿易企業的受損,無疑增加了外資企業的話語權和市場份額。目前中國對大豆的依賴度已經超過了80%,但是在國際市場中,嚴重喪失話語權。
目前,四大傳統國際糧商“ABCD”(ADM、邦基、嘉吉、路易達孚)壟斷著大豆貿易80%的資源。中國進口大豆有80%通過這四家國際糧商進 行采購。與此同時,國際糧商還通過種種方法在期貨市場上時刻關注著中國國家儲備的消息,無時無刻不準備炒作中國需求,進而迅速反映在價格上。
更甚的是,當前大豆進口合同中的許多條款根本不考慮進口商的基本權益,如裝運港檢驗條款、爭端解決條款等,這直接導致目前大豆進口不合格率高居80%。
另一個表現是,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大豆期貨價格以及以它為定價參考值的大豆國際貿易市場的現貨價格,漲跌往往根據“中國因素”表現 出奇特的“規律性”。如美國大豆收獲季節到來之前,市場上就會有“利多”消息,CBOT大豆價格上升;中國大豆采購團的每一次購買,CBOT價格也漲。
失去談判能力的中國大豆進口價格只能任人宰割。 “南美種大豆,美國定價,中國買大豆”的格局目前看起來還不具備動搖的市場基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曾向記者表示。
多年前,國內大豆壓榨企業就疾呼要取得國際大豆市場定價話語權。那個時候,中國大豆壓榨產能中有70%以上是內資企業。有關部門當時還組織大豆行業內的企業家、學者等討論如何利用中國大豆進口市場優勢,聯合國內企業,爭奪大豆定價話語權。幾年過去了,國內大豆行業境況每況愈下,現在60%~70%的大豆壓榨產能被外資控股或參股。
直到2014年,中國才開始培養自己的企業,作為中國食用油行業的航母——中糧集團,不久前收購了知名糧食貿易商來寶集團旗下的來寶農業51%的股權,成立持股比例為51:49的合資公司。
而此前,中國企業既沒有海外的港口和倉儲,也沒有自己的大豆收購渠道。在年初的一次會議中,中糧寧高寧也向記者表示,“正在和益海嘉里談海外并購的事情。”
但是,央企身份也讓海外融資方有所警覺。據了解,在能源行業,通常是民營企業更容易獲得海外融資方的歡迎而非央企。“現在,民營企業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政府需要培植一些重點民營企業,作為爭奪中國話語權的補充。”來自央企的人士向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