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中旬開始,為期5個月的醫療器械“五整治”專項行動已經結束,各省市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然而專項整治行動雖結束,但醫療器械行的整頓號角不會聽吹。
早在《條例》發布之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已經開始了對醫療器械行業的整頓工作。重點整治醫療器械虛假注冊申報、違規生產、非法經營、夸大宣傳、使用無證產品等五種行為。
醫療器械行業有關人士認為,醫療器械行業高精尖技術不足,工業化整體落后,是導致國內醫療器械行業遜于國外的重要原因。但在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醫療器械分會秘書長陳紅彥看來,門檻太低、監管不嚴、懶于追責等導致的混亂狀況,才是目前醫療器械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
當前,對于虛假注冊申報行為,將重點整治第二、三類醫療器械首次注冊申請不真實行為,按照規定開展對生產企業提交的第二、三類醫療器械首次注冊申請資料(重點是臨床試驗報告)和樣品生產過程的真實性組織核查,對注冊環節的舉報進行重點核查。
生產中的違規行為也是整治內容之一。一次性使用輸注器具、一次性使用導尿管(包)使用不符合標準的原材料生產和未按要求滅菌,避孕套未經備案擅自委托生產,血液透析用濃縮物不按標準出廠檢驗等,將成為整治重點。
在流通環節,將緊盯非法經營和夸大宣傳行為展開整治。比如,以體驗式方式未經許可擅自銷售第二、三類醫療器械,無證經營裝飾性彩色平光隱形眼鏡、助聽器,未按要求貯存和運輸體外診斷試劑等行為。又如,腰腿痛、近視眼、糖尿病和高血壓等貼敷類、物理治療類醫療器械進行違法宣傳;未經審批或篡改審批內容擅自發布違法廣告,夸大產品功效和適用范圍;利用醫療科研院所或以專家、患者名義和形象做功效證明等進行違法廣告宣傳等行為。
當前,國家對醫械行業獎懲并重,既有對行業的鼓勵政策,也有對不良商家的懲罰措施,相信在國家不斷推動下,醫械行業將會獲得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