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看一下此種模式的使用者是誰。大部分選擇網上輕問診的用戶都是沒有時間去看病,癥狀不太嚴重的年輕人,城市白領居多。此外也有一部分是有小問題需要咨詢,可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的子女。這些人的共同考慮是,由于不可能經常去醫院排隊,希望得到可靠而方便的服務,這些人同時也是移動互聯網的頻繁使用者,因此比較能夠接受移動問診的模式。
遠程醫療在中國土壤里如何發芽,到底誰來費錢?近期春雨醫生與老百姓網上藥店合作輕問診+移動購藥的模式,這是否能成為盈利突破口?
但問題接踵而來。首先是藥房的普及。中國和美國不同,美國用戶選擇移動購藥和遠程醫療的一個原因是地理上的不便,美國大部分人生活在小城市和鎮上,需要開車去就醫取藥,移動服務可以節省很多時間。但在中國不存在這個問題,如果主打的客戶群是白領,寫字樓大多在周圍配備藥房,要買藥詢問小病非常容易,也不需要花額外的問訊費用。
而真正愿意掏錢進行遠程問診的,可能是情況稍微復雜,處于非一線城市,希望得到更好醫療資源的人群。這些人的目的并不是開藥,而是得到醫生最中肯的意見。而且由于病情可能較為復雜,不可能通過簡單的問訊解決,需要更多化驗和線下溝通。這部分人的需求很大也愿意付錢,但缺乏電子病歷等方面的配合,很難通過目前輕問診加購藥的模式滿足他們的需求。
此外就是有多少問題可以不需要檢查,僅憑問訊和對癥狀的簡單描述,就可以對癥下藥。這種情況確實存在,比如感冒咳嗽、輕度腹瀉、皮膚過敏等,但用戶對這些常見問題的健康認識已經比較高,去藥房同樣可以解決類似問題而不需要付費去遠程問診。
對遠程來講,真正有價值的還是獲得和醫生更多詳細溝通的機會,但這是基于基礎檢查之上的。用戶會發現很多網絡輕問診醫生的回答經常是,請上傳某某報告,或者建議去做某種檢查。很多情況下,醫生很難在沒有基本化驗的情況下做出診斷。這個問題在中國尤其關鍵,因為中國沒有家庭醫生,每個病人幾乎對醫生都是新的,不知道疾病史,不了解病人的個體情況,僅憑網絡問診的少量信息,很多情況下醫生無法做出很好的回答并做出處方建議。
最后則是網絡賣藥不能用醫保卡,而企業員工就醫頻次不高,醫保賬戶余額充足,會傾向于使用醫保卡支付,這一點網上購藥是很大的劣勢。
就上面幾個問題來看,中國的遠程問診和移動購藥模式真正要發展起來,必須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和電子病歷配合,一個是和快捷化驗配合。
和電子病歷結合能夠幫助醫生快速了解病人情況,以及在用藥時的注意事項如過敏史等。此外,有了電子病歷,遠程醫療的一大需求慢病問診就有了市場。這部分人相比看小病的白領,其實更加需要遠程醫療和移動購藥,但目前由于醫生無法確切了解病人情況,加上慢性病患者整體年齡偏大,沒有移動互聯網使用習慣,導致這個市場發展不起來。但隨著慢病低齡化,中青年步入疾病高發階段,這塊市場潛力巨大。
和快捷化驗結合則是輕問診+移動購藥的一個突破口。一種對于未來的構想可能是這樣的:用戶可以在手機端向醫生描述癥狀,然后獲得指示應該去做什么樣的基本檢查,為了節省時間,可以選擇快捷化驗中心,比如類似沃爾瑪在美國的零售診所模式,專門負責基本血常規等測試,然后根據結果,醫生判斷是否需要去大醫院就診,或者直接開藥送貨上門。
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節省駐站醫生的人力,只需要配備化驗人員就可以。但問題依然是如何線上線下配合。即使中國未來出現快捷化驗中心,但醫生不像國外那樣自由執業,自己經營業務,因此需要品牌和服務。中國醫生很少有興趣在服務上花時間,因此如何讓這些沒有約束力的醫生去穩定持久地進行遠程服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