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醫生的方向是打造一個獨立于醫療體系的的平臺,更趨向于西方醫患關系的環境。徐琳希望醫生可以得到足夠尊重,患者可以得到足夠關注。
移動醫療備受追捧。繼騰訊7000萬美元投資丁香園、春雨醫生獲5000萬美元C輪融資之后,剛上線不久的移動端產品“杏仁醫生”也快速敲定了紅杉和光速安振500萬美金的A輪注資。
“杏仁醫生”其實是“看處方”團隊的原班人馬。在做患者與患者中間交流平臺“看處方”的過程中,團隊發現醫生很多痛點一直尚未很好解決。于是,團隊抽調出部分人員,開發出一款針對醫生的手機助手杏仁醫生,幫助醫生進行日程管理。
在跟醫生的頻繁交流過程中,團隊發現盡管醫院也在推動信息化系統建設,但效果并不盡人意。對此,公司CEO馬丁有著較深的體會。馬丁為醫出身,曾在西門子醫療負責做醫院的電子化信息系統。他發現,很多做醫療信息系統的企業,完全以銷售為導向,靠關系網出售系統。做出的信息系統是否真正切中醫生的痛點,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確實值得商榷。而一個普遍的現象是,醫生依然非常傳統地拿著紙筆,記錄某年某月某日某位患者前來復查。
為此,杏仁醫生開發出一款日程管理的移動端工具。這款應用更加適用于婦產科、腫瘤科、呼吸科、內科等病程長的慢性病科室的醫生。而這部分科室的市場份額占有率也較高。據COO徐琳介紹,小病、急病占據中國醫療消費的市場份額較低,只有30%,而病程長的慢性病能占70%。這部分患者更需要跟醫生保持長期溝通。
這款工具到底解決了醫生哪些痛點?徐琳經常聽到醫生抱怨,被患者深夜電話騷擾、病人隨訪、患者教育等工作消耗很大精力。
拿患者教育來說,通常針對同一個問題,需要醫生跟上百個患者解釋上百遍。長期下來,醫生變得失去耐心,甚至不再愿意做過多解釋。對此,患者會覺得醫生很不靠譜。利用杏仁醫生,能方便解決患者教育問題,它支持將患教文件群發給多個患者。這樣,醫生就能把更多精力用在診療上面。
為了防止醫生被電話騷擾,他們推出類似QQ號碼的“杏仁號”通訊工具,每位醫生不再需要暴露私人電話號碼。只注冊杏仁醫生App,就能獲得一個杏仁號,支持醫生跟患者打電話和發信息。由于杏仁號跟微信打通,所以患者只要通過微信就能跟醫生免費打電話或者及時聊天。
在醫生的反饋下,他們又開發了一系列實用性工具。比如日程提醒,能自動幫助醫生提醒患者用藥、復診時間等;加號功能,相當于為VIP付費患者開通綠色通道,或者優先安排床位,醫生與科室能參與費用分層。
再比如,App中有一款“隨訪模板”工具,支持醫生事先將隨訪患者按周排序,能提前一天自動發消息給患者。而傳統的方式,需要醫生建立隨訪計劃,再一遍遍打電話提醒患者,可見杏仁醫生能明顯減輕醫生工作量。一般情況下,一個科室用兩三個固定隨訪模板即可。
徐琳拿生殖中心科舉例,如果患者做試管嬰兒,整個過程中需要醫生頻繁打電話或發信息,提醒患者吃藥、回醫院取卵等事項,非常繁瑣。而有了隨訪模板,就變得異常簡單。
此外,醫生還可以在杏仁醫生建立個人主頁,傳播個人品牌形象。
徐琳介紹,美國醫生屬于獨立執業,管理自己日程的習慣較好,個人品牌意識也較強,中國醫生則需要啟蒙教育。但中國多點執業的開放程度已經越來越高,即同意醫生到多家醫院坐診。其實,類似杏仁醫生這種管理工具,很容易成為多點執業醫生們的剛需產品,同時也能幫體制內的醫生維護跟患者的關系。
就政策層面來講,之前需要醫生所在單位領導同意,才能去另外兩三家醫院執業。而剛剛修改的政策,已經不再需要經過所在醫院同意,便可多點執業。可見,醫生多點執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因為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下,只有通過多點執業才能更好平衡醫療資源。未來,醫生會越來越注重個人品牌的打造。這也是紅杉和光速安振之所以愿意投資杏仁醫生團隊的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杏仁醫生正式上線于9月3號。他們選擇在上海的三甲醫院做內測3個月時間,前期找了100名醫生試用。在沒做任何推廣的情況下,目前已經積累了超過萬名醫生,用戶活躍度超出徐琳的預期,通過口碑傳播,也陸陸續續有外地醫生加入進來。
做互聯網產品唯快不破。在已經有模仿者出現的情況下,杏仁團隊只能拼速度和團隊執行力。他們相當于提前競爭對手3個月時間。另外,杏仁醫生的優勢還在于能利用“看處方”累積的的病例數據庫資源。
在商業模式探索方面,目前醫生可以設置包月收費狀態,允許患者將“雇傭”私人醫生。但這項功能目前未作為重點推廣。
杏仁醫生的方向是打造一個獨立于醫療體系的的平臺,更趨向于西方醫患關系的環境。徐琳希望醫生可以得到足夠尊重,患者可以得到足夠關注。下一步,如何快速迭代產品,開發出滿足醫生真實訴求的工具,把用戶牢牢粘著在社區中,成為團隊最大挑戰。
杏仁醫生CEO馬丁,有超過十五年的醫療領域的經驗,包含臨床,醫院管理和醫療信息化。徐琳曾經為騰訊QQ秀、QQ空間產品總監。其次成員有不少來自華為、盛大、阿里等公司的資深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