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骨干層(4-6級)。應同時滿足下列兩個條件:
2.對臨床醫生的技術等級的分層分級標準。
(2)加分項目,主要考察醫生的科研能力、教學能力、學習能力、專業影響力等與整體技術水平密切相關的因素,是醫生能力的重要體現,但加分項目的總得分最高不能超過臨床技術水平評分總分的30%。
(1)臨床技術水平,主要考察醫生完成手術和操作的數量、難度和質量,是對臨床醫生的職業價值進行評價的核心部分(100%)。
針對上述問題的需求,市醫管中心在參考美國醫保管理中心、美國醫師行政學院、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JCI)等權威機構的醫生能力評價、醫生工作量核定和風險衡量方法的基礎上,完成了心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肝膽胰外科、胸外科、骨科、婦產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眼科、胃腸外科等11個臨床學科的臨床醫生技術等級評價指標體系的制定工作,啟動了護理、醫技、藥劑、影像等專業的研究工作。
1)臨床實際得分≥本級醫生門檻分數;
以臨床醫生技術等級評價制度為基礎,深圳市醫管中心正在市屬公立醫院全面推動醫院崗位聘任、醫生績效考核等人事制度綜合改革,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專業技術崗位聘任管理和醫院薪酬分配制度。
實行分層分級管理后,與現有職稱級別的對比關系見表2。
編者按:為推動公立醫院人事制度綜合配套改革,深圳市公立醫院管理中心積極借鑒國內外經驗,深入探索建立與崗位管理、崗位績效工資制度相匹配的醫療人才評價機制,初步建立一套以促進臨床醫生持續提升醫療技術水平為導向,體現其實際勞動價值的醫療人才評價制度,作為其入職、崗位聘用、績效工資分配的基礎要素。試點實踐證明,這套體系有利于促進醫院持續改進管理、激勵醫務人員提升技術水平,為推動建立科學的公立醫院人事分配制度奠定了基礎。
當前的醫療人才評價制度存在以下兩大問題和需求:一是當前的職稱評審和聘任制度,過于注重科研和論著,難以引導臨床醫生集中精力提升臨床技能,很多臨床醫生在謀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上,注重做“職稱科研”、“職稱論文”,也導致學術上的不良風氣。二是深化公立醫院運行機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是最重要的一環;為此需要我們建立體現崗位責任、技術含量、責任風險、工作質量和強度等要素的績效考核和薪酬分配體系;要實現這一改革目標,需要對臨床醫生的職業價值進行專業化評定。
臨床醫生技術等級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對醫生職業價值的評價標準;二是對醫生的技術等級的分層分級劃分標準:
1.對臨床醫生職業價值的評價標準。包括臨床技術水平、加分項目和扣分項目三大部分(表1)。
臨床醫生職業價值=臨床技術水平得分+加分項目得分-扣分項目應扣分。
每個醫生臨床技術水平總得分=該醫生三年完成的所有手術(操作)的得分總和。每個醫生每一種手術的操作得分=完成該手術總數×完成權重系數×難度系數×合并癥校正因子×并發癥校正因子。
(3)扣分項目,主要考察醫生在醫患溝通中是否被有效投訴、醫療行為是否有失范之處、是否產生過醫療賠付以及繼續教育是否達標等因素。
表1臨床醫生技術等級評價指標的評分標準
臨床醫生的技術等級分為基本層、骨干層、核心層、最高層四個層級,與現有的職稱級別形成一定的對比關系,便于與現有制度相銜接。
(1)基本層(1-3級)。只需要臨床實際得分≥本級醫生門檻分數,原則上即劃為本級醫生。
1)臨床實際得分≥本級醫生門檻分數;
2)主刀完成本級及以上難度系數的手術數量≥30臺。
(3)核心層(7-8級)。應同時滿足下列三個條件:
2)主刀完成本級及以上難度系數的手術數量≥50臺;
3)學術聲譽:7級開始要求學術聲譽。
7級:擔任本市醫學會本專業學會委員及以上;或5年內發表SCI文章超過1篇,或國內核心期刊發表文章超過3篇;
8級:擔任本市級醫學會本專業學會副主委及以上或省級本專業學會委員,或5年內發表SCI文章超過3篇,或國內核心期刊發表文章超過5篇。
(4)最高層(9級)。應同時滿足下列三個條件:
1)臨床實際得分≥本級醫生門檻分數;
2)主刀完成本級及以上難度系數的手術數量≥100臺;
3)學術聲譽:擔任省級本專業學會副主委及以上或國家級本專業學會委員及以上;或5年內發表SCI文章超過3篇,或國內核心期刊發表文章超過10篇。
表2臨床醫生分層分級后與現有職稱級別的對比表
目前,深圳市醫管中心已經選擇深圳市人民醫院的肝膽外科、胸外科,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的腦外科、骨科、耳鼻喉科開展試點,在市眼科醫院開展專科醫院整體試點;要求各試點學科以臨床醫生完成的臨床操作的數量、質量和難度為基礎,綜合考慮其科研、教學和學習能力,以及專業影響力、醫患溝通、繼續教育等因素,使用已制定的體系對臨床醫生進行評分并評定等級。
市眼科醫院制定了臨床醫生工作量核定、醫療質量考核、臨床路徑管理、手術量化考核、相關激勵措施等細化制度,有力推動了醫院的人事制度綜合改革。一是在崗位管理上,根據醫院的實際情況,以專業組為單位劃分臨床科室,每個專業組的醫生分9個等級、三個層級進行管理,首席專家為8-9級,高級醫生為4-7級、住院醫生為1-3級;對每個類別的條件進一步細化、實化,如規定9級醫生需具有主任醫師10年以上專業技術工作經歷,聘任正高二級專業技術職稱;4級醫生能獨立完成II1、II2、II3級手術。二是在分配制度上,打破人員身份界限,對在編人員與臨聘人員實行同崗同酬;制定各等級醫生的崗位工資標準和績效工資計算辦法,全面推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建立績效考核信息系統,記錄每個醫生每天完成的實際工作情況,以及獎勵加分情況,保障績效工資核算的準確性。
市眼科醫院的實踐經驗證明,建立科學的醫療人才評價制度,有利于全面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提升醫院的整體管理績效:一是有利于建立科學的人事分配制度,用標準和數據準確反映每個科室、醫務人員的實際業績,保障了醫院內部分配的正確導向和公平性,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創新潛力。二是通過建立公平客觀的考核機制,真實反映了各科室管理中的實際問題,對醫務人員的實際價值有了更加客觀的評價,促進醫院持續改進管理;激勵醫務人員加強業務培訓,持續提升整體醫療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