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是否有違法理?
據呂賓介紹,浙江省中醫院的骨關節置換手術量沒有廣東幾家中醫院那么大,也沒有接到協會的任何通知和檢查。醫院該進行的各項手術,仍在進行。但他表示,會密切關注此事,并讓所有涉及此類手術的醫生知曉其中危害。
他認為,對中西醫不應設雙重的標準,作為國家中醫管理局,應大力為中醫院吶喊,要告訴患者,中醫院相比西醫院不存在劣勢。然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的緘默不語,也讓樊粵光十分沮喪。
然而事實遠非如此。一組來自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數據,或許會顛覆你對中醫和中醫院的認知。據統計,2013年該院完成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手術1200臺,骨科關節鏡手術600臺,眼科人工晶體手術900臺,心臟介入導管支架手術超過1000臺。上述手術僅僅是在一家開放床位1350張的中醫院完成的。同城的廣東省中醫院的此類手術開展數量與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也是旗鼓相當。
提到中醫,很多人會自然聯想到把脈、針灸、配藥等傳統手藝。包括筆者在內,也會習慣性地將“手術”一詞劃歸到西醫的范疇,而類似關節置換這種手術更是與中醫沒什么關系。
一家中醫院在骨關節的手術數量上,秒殺同城其他西醫醫院,這在國內并不多見。廣州如此,在臨近的東莞和佛山,兩家以骨科為特色的中醫院:東莞中醫院和佛山中醫院,在骨關節置換手術數量上更是遙遙領先。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李俊告訴健康界,廣東所有西醫院骨科的手術量加起來,也只相當于中醫院的一半。
然而,現在他們都面臨同樣一個問題:這種手術,以后中醫和中西醫結合醫生可能都不讓做了。
衛計委一紙規定要斷了中醫院的活路?
2012年6月1日,原衛生部在其官網上發布《衛生部辦公廳關于人工髖關節置換技術管理規范(2012版)的通知》,通知對于開展此類手術的醫療機構、醫師、技術管理和培訓等進行了規范。2個月后,衛生部又發布了關于人工膝關節置換技術管理規范,兩個文件的內容如出一轍,出發點都是為了提高手術的準入標準,嚴格規范醫院和醫生的資質。
然而,2012年8月6日,衛計委在其官網又發布了一個《衛生部辦公廳關于人工關節置換技術管理的補充通知》,這個補充通知對于中醫和中醫院不啻一聲霹靂。通知明確規定:截至文件印發之日,凡是符合認定條件,執業范圍為中醫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的醫師,可以直接認定具有開展人工關節置換技術資質。其他不符合《通知》規定認定條件,執業范圍為中醫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的醫師,不再授予開展人工關節置換技術資質。這意味著之前具有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執業資格的醫生,只要符合資質就可以開展此類手術,而以后的中醫和中西醫結合醫生將再無緣從事此類手術。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原院長樊粵光告訴健康界,此規定意味著以后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醫生連培訓的資格都沒有了,只允許西醫的外科醫生開展此類手術,明確地把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專業的醫師排除在外。
衛計委在補充通知中還要求各地衛生行政部門在2013年1月1日前,將準予開展人工髖關節置換技術和人工膝關節置換技術的醫療機構和醫師名單進行公示。
這一結果,中醫界顯然難以接受。
異常焦慮的廣東中醫界
廣東的中醫藥事業是中國中醫藥發展的高地,無論是影視作品《黃飛鴻》中的寶芝林,還是廣東人熱衷進補的藥膳,中醫中藥的影響隨處可見,很大一部分原因與當地人篤信中醫有關。時下,廣東省的幾家中醫院如廣東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佛山中醫院、東莞中醫院等都是聞名全國的三級甲等中醫院。
根據2012年的衛生財務年報數據,廣東省城市醫院(僅西醫且不含縣級及以下)的業務收入為628.16億元,城市中醫院的業務收入為122.44億元,二者之比約為5:1,而全國的這一數字約為8:1,廣東中醫的份量可見一斑。
在衛計委的幾個限制規定發布后,廣東省骨科協會根據原衛生部頒布的規定成立了技術小組,對每個醫院進行地毯式核查,并在網上公布了可以開展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醫院和醫生的名單。結果,廣東大多數中醫院都被排除在外。據樊粵光推測,未來廣東關節鏡學會、眼科學會、心臟學會等也會根據這些文件,試著對相關的手術準入設置門檻,對醫院和醫生進行了規定,限制進入。
樊粵光十分焦慮地對健康界說:“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個規定把我們逼到一個懸崖和絕路上。”他告訴健康界,除了廣東,地處中原、且中醫藥發展較好的河南省,也面臨著類似的困擾。
在廣東中醫界沸反盈天的討論中,其他省份卻一片寂靜。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副院長黃國毅告訴健康界,上海也遇到類似問題,但目前這塊把關在上海質控中心,由于醫院實力較強,目前不存在資質的問題。
浙江省中醫院院長呂賓只是知道有這幾個文件,但沒有意識到文件所帶來巨大威脅。而在北方的很多城市,尤其是東北地區,中醫院根本就沒有開展此類手術,這些醫院的一片寂靜也在情理之中。
令中醫沮喪的未來
“對于中醫和中醫院技術準入的限制,會讓一部分人中醫醫生放棄這個專業”,樊粵光告訴健康界,“更讓人擔心的是,一旦醫院的中醫醫生從事了骨關節置換手術,術后出現醫療事故,那么醫院將會面臨官司和巨額賠償。因為,病人只要拿著名單,發現你沒有從事這項手術的資質后,醫院的這場官司必輸無疑。”
據了解,樊粵光教授是全國中醫學會骨傷分會理事、全國中西醫結合骨科學會委員,這兩項對于中醫骨科的限制,正是阻斷了其所在科室的發展和后續人才的培養。對此規定,他有著旁人難以理解的切膚之痛。樊粵光認為,廣東的一些醫學會打著提高行業標準的旗號,實際上是在進行行業壟斷的行為,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廣東中醫院和西醫院之間的激烈競爭。
這一規定對于中醫和中西醫從業人員的歧視十分明顯,樊粵光說,這幾年廣東中醫院校的招生也在走下坡路,在中醫藥大學畢業的醫學生,正在通過各種渠道進行轉變。有大量的中醫本科生考西醫的研究生,想通過在研究生階段把職業資格變成西醫的職業資格,使得今后就業有更廣闊的天地。
對中醫醫療機構的制約,也使中醫專科建設受到了極大限制,甚至會帶來大量的人才流失。樊粵光感慨,如果這種準入標準全面實施以后,“中西醫結合、堅持中西醫并重”等既定方針就成為了一句空話。
“我行我素”與奔走吶喊
健康界致電廣東茂名中醫院院長黎治榮時,他對此頗為激動,認為此事是無稽之談,只是某些協會在操作,醫院該做什么手術仍會繼續。
據樊粵光介紹,廣東省中醫界向廣東省中醫管理局和國家中醫管理局反映過此事,但兩家機構均沒有站出來為中醫院發聲。
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徐鳳芹認為,單靠個人呼喊意義不大。可以將建議寫成政協提案,聯合幾名全國政協委員,交到國家層面去商討處理。
事實上,廣東中醫界自文件下發后,就沒有停止過奔走吶喊。樊粵光動用了其同學--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科主任溫建民等知名人士去國家請求松綁,至今無果。樊粵光還以學會的名義致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但是至今未見任何回應。
“要吶喊,就必須通過正確的途徑,在法律法規和政策上進行理論,不能光是喊。”樊粵光認為,衛計委的規定從法規和政治上違反了《壟斷法》、《行政許可法》、《職業醫師法》和《中醫條例法》,違背了國家對中醫藥發展的原則。這是對傳統醫學從業者的歧視、對中醫機構的制約以及對中醫事業發展的阻礙。
健康界聯系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相關人員咨詢此事,被以事情復雜和敏感為由婉拒。
據悉,廣東幾家大的三級中醫院甚至起草了一紙訴狀,要走法律程序以喚起社會的關注,但沒有律師接這單官司。
在“堅持中西醫并重”的原則上,國家發布了很多政策和法規。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主任曾公開表示:中醫藥和西醫藥是互補的,對中醫的“強勁壯骨”,來促進中西醫結合的協調發展,而不是偏向哪一個。
中醫西化的困局和無奈
對此爭論,筆者根據采訪,整理出幾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嚴格規范醫院和醫生的資質、提高行業準入標準;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醫在圍手術期和術后康復方面有西醫無法比擬的優勢,中醫借助于手術平臺可以進行完善和提高,對于發展中醫大有裨益。
此外,還有一種觀點是,不應該把目光盯在中醫與非中醫,而是要看醫生和醫院的臨床能力,可以結合以往手術的數量和質量,進行評價來決定是否授予資質。無論是什么職業資格,統一進行理論培訓和考核,通過了就授予資質,不管你是學中醫,學西醫,還是中西醫結合。
事實上,中醫醫生和中醫院從事大量有創手術,有著深厚的時代背景和現實的無奈。
“當前高校的中醫教育中,有一半以上的課程都是西醫課程,中西醫結合的學生,西醫會更多一些。很多中醫的學生會在西醫醫院實習,接受的培訓也和西醫學生沒有區別。中醫生從事西醫的工作也很正常。”北京中醫藥大學謝云武醫師告訴健康界,“中醫醫生的平均收入遠低于西醫醫生,提高收入也是很多中醫醫生轉行做西醫的動力。”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主任醫師車國衛也認為,中醫現在的教學模式,既沒有突出特色,也沒有抓住重點。改革中醫教學模式,提高中醫教學質量迫在眉睫。
中醫學科的發展、行業的自身定位、市場經濟的殘酷競爭、諸多的因素摻雜在一起,讓中醫在西化的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無奈。近年來,關于中醫存廢之爭甚囂塵上,也與中醫自身發展的方向不明有極大的關系。
樊粵光說的一句話意味深長:我有資格可以做骨關節手術,但是我招的博士生以后就不能從事這項工作,以后中醫在這方面恐怕就徹底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