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刀準確定位
手術現場:連毛細血管都似乎觸手可及
不開無影燈,戴上了墨鏡,這不是在看電影,而是醫生正在手術室中做一例3D手術!昨日上午,第21屆精益塾中日結直腸癌腔鏡技術高峰論壇在昆醫附一院(云大醫院)召開,來自日本的奧田準二教授和該院胃腸與疝外科的專家們一起上演了一場3D手術“大戲”。記者親臨現場觀摩。手術現場,沒有想象中的大切口,更沒有想象中的“血糊里拉”。醫生借助3D技術,準確地幫助患者切除了直腸癌病灶。觀摩手術的醫生說:“看整個手術過程,更像是在看一場3D大片!”
一部《阿凡達》讓3D技術被無數人知曉,3D在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在改變著醫學技術。昨日,來自日本的奧田醫生和一群中國醫生正在為一位直腸癌患者做手術!醫生和護士全都戴上了墨鏡!
3D鏡頭進入體內
手術一開始,醫生在患者身體上打開幾個鑰匙孔般大小的孔,3D鏡頭一進去,手術室仿佛變成了“3D影院”,高清立體影像取代了以往的平面視圖,那些非常精細的血管結構清晰可見。
當鏡頭通過小孔進入患者腹腔,讓現場的人有種幻覺,感覺自己“變”成小人人,鉆進了患者的肚子里,所有的組織、血管、肌肉之間的立體關系都被看得清清楚楚,手術刀準確定位輕而易舉,高清電子攝像頭拍攝的圖像還能放大。
分解粘連的腱膜
隨著奧田醫生握著探頭的手的細微轉動,患者腹腔腸道的結構清晰可見。為了順利到達病灶,主刀的奧田醫生從一個孔里穿入電刀,另一個孔里穿入夾剪。一點點耐心而準確地剝離直腸下段,時而用手術線扎緊血管,時而用電刀分解粘連的腱膜,就像在肚子里“穿針引線”地繡花似的。分解時,電刀靈巧地避開了各種血管,尿管,直到剝離層層障礙,病灶完整地呈現在眼前。
3D手術:看得更清楚,定位更準確
3D手術和傳統的二維手術有什么區別?云大醫院胃腸與疝外科主任羅華友說,3D手術的出現,代表著醫學的不斷革新,第一代立體腹腔鏡必須讓醫生戴著頭套式顯示器,而現在只需要戴一副輕巧的偏光眼鏡即可。3D手術恢復了自然視覺的優勢,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意外損傷血管的風險,使醫生分離血管、腸壁乃至操縱體內縫合時更加得心應手,也有助于更為干凈地清掃淋巴,減少各步驟所需時間,從而縮短手術時間。
“對直腸癌手術來說,它能增強骨盆內解剖的立體感,能更準確地抓持組織,更容易調節牽引方向,使吻合口的加固縫合變得更加容易。”羅華友說。3D手術讓醫生有種獨特的身臨其境的效果,3D高清腹腔鏡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醫生知道了深淺,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更少了。因為醫生在操作常規腹腔鏡的過程中,需要不斷修正平面與現實之間的差異。即使這樣,對于一些位置較深、周圍血管和神經豐富的臟器手術也很困難,3D高清腹腔鏡正好彌補了這些缺點。
那么3D腹腔鏡可以治療哪些疾病?羅華友說,普通腹腔鏡手術可以治療的疾病,3D腹腔鏡都可以開展,而且手術醫生熟練掌握3D腹腔鏡后,其手術效果優于常規腹腔鏡。與常規腹腔鏡和開放手術相比,3D高清腹腔鏡手術的優勢在于還原了真實視覺中的三維立體手術視野,而且具有放大作用。因此,使用3D腹腔鏡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血管、神經的損傷,與常規腹腔鏡相比減少了出血和手術并發癥,縮短了手術時間。特別是對于準備進行直腸癌根治手術的患者來說,3D高清腹腔鏡可以協助手術醫生實現全直腸系膜切除,進一步降低術后尿失禁的發生率。
記者手記:未來手術3D或唱主角
昨日,記者在3D手術現場看到,在3D視頻下患者腹腔里的器官似乎觸手可及,伴隨著輕微的“呲呲”聲,超聲刀所到之處,腸系膜層層分離,超聲刀發出的高頻氣流瞬間凝血清晰可見;自動切割縫合器切斷直腸遠端時,猶如訂書機留下一長排“釘子”;在為患者沖洗腹腔時,冷不防地水流似會濺到現場每一個人的臉上。
記者好奇地問:“怎么不見出血?”醫生解釋說,“這是因為主刀的醫生技術高,可以避開各種血管,還有就是高清電子攝像頭拍攝的放大圖像有助于讓醫生更好的手術,如果是二維的即使醫生技術再高也不可避免會傷及血管,出血量肯定比現在大。
美國“商業內幕”網去年登載的《機器人手術的未來》一文中提出了未來手術的更多設想:未來,我們或許可以運用3D技術只通過單一的創口為患者進行手術,比如通過肚臍插入一支蛇形的機械臂,就能同時完成攝影和手術的工作,讓創口“沒有最小,只有更小”。
未來,3D技術或將成為手術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