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官網發表了《把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釘”到實處--國家衛生計生委黨組成員分別聽取分管司局和單位落實主體責任情況匯報》的文章,文章強調: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嚴肅查處違紀違法行為,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
衛計委反腐:老虎蒼蠅一起打
據悉,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黨組書記、主任李斌帶頭,9位黨組成員分別會同中央紀委駐委紀檢組組長,逐一聽取所分管司局和直屬(聯系)單位黨政主要負責人推進反腐倡廉建設情況的匯報。
委黨組同志在聽取匯報時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衛生計生委機關各司局和各直屬(聯系)單位反腐倡廉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
但是,衛生計生領域滋生腐敗的土壤依然存在,機關和直屬(聯系)單位廉政風險點多面廣,對主管、掛靠的社會組織監督管理較為薄弱,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和衛生計生服務中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易發多發,衛生計生反腐倡廉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任務依然艱巨繁重。必須扎實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堅決遏制腐敗蔓延勢頭。
委黨組同志要求,做好當前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必須突出重點、狠抓落實。要抓住重要時間節點,持之以恒糾正“四風”,堅決防止反彈。
一要認真落實“三重一大”事項集體討論決定制度,進一步健全議事規則,細化討論內容,實行一把手末位發言制,按規定上報會議紀要,防止決策失誤、權力失控、行為失范。
二要扎實推進廉政風險防控工作,運用“制度+科技”的辦法,重點強化對高風險權力的網上動態實時監控,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三要認真落實國家衛生計生委貫徹落實《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年工作規劃》實施辦法和《國家衛生計生委2014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任務分工意見表》,切實抓好牽頭任務和協辦任務的落實,整體推進黨風廉政建設。
四要強化行業監管,認真落實“九不準”規定,切實加強衛生計生行風建設,嚴肅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
五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嚴肅查處違紀違法行為,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
六要大力加強紀檢監察組織建設,建立健全紀檢監察機構,配齊配強紀檢監察干部,提供良好環境和條件,支持紀檢監察機構實現“三轉”,集中精力監督、執紀、問責。
此前的9月24日至25日,2014年各省區市衛生計生委紀檢組長座談會在福州召開。中央紀委駐衛計委紀檢組組長李熙在會上強調,要加強與執紀執法機關的協調配合,既要嚴肅查辦發生在機關和直屬單位領導干部中貪污賄賂、買官賣官、徇私枉法、腐化墮落、失職瀆職案件,也要嚴肅查辦醫藥購銷、醫療服務和計生工作中損害群眾利益的行風案件。
去年以年立案10件
今年7月初,中央紀委監察部官方網站還以《衛計委:4人因本單位發生違紀違法案件被追責》為題,對中紀委駐衛生和計生委紀檢組監察局(下稱“組局”)2013年的主要工作進行回顧和總結。
文章稱,組局加大辦案工作力度,堅決懲治腐敗,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去年以來共立案10件,核查了解31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8人(其中司局級干部1人),組織處理3人,誡勉談話8人。對因不認真履行職責而導致本單位發生違紀違法案件的4人(其中司局級干部2人)追究了領導責任。
中華醫學會、重大新藥創制先后曝腐
據央廣網的報道,審計署在今年6月份公布的對國家衛生計生委的審計報告當中點名提到,2012年至2013年,中華醫學會在召開的160個學術會議當中,用廣告展位、醫生通訊錄和注冊信息等等為回報,以20萬元到100萬元價格公開標注不同等級的贊助商資格,收取醫藥企業贊助8.2億元。
如今3個多月過去了,不少單位都分別采取了多項整改措施,可是不知道為什么,中華醫學會卻一直顯得有點靜悄悄。審計署在審計報告當中特別提到,對在審計中發現的衛生計生委的主管的社會組織接受醫藥企業贊助、開展相關活動等問題,審計署已經要求衛生計生委來研究改進。
另外,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10月10日發布通報稱,審計署2012年4月審計發現5所大學7名教授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的問題,目前已有8人被查處。其中浙江大學教授陳英旭、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宋茂強已被判刑。
被查處的還有一對“學術伉儷”,即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李澎濤、王新月。該二人承擔的是由衛計委牽頭組織實施的“重大新藥創制”重大專項有關課題。目前,兩人均被批捕。
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著名社會學家和性學家潘綏銘被發現在艾滋病防治的重大專項課題上套取科研經費。通報說,他已被行政處分。
一、2015年CRO市場規模達700億美元
生物醫藥外包是指生物醫藥企業集中做自己擅長的、核心的業務,將本來由企業內部完成的非核心業務,以契約的形式交給更專業、高效的外部供應商來完成,這不僅為企業節省了時間和金錢,更是企業增強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國際藥企重大新藥的研發時間常在10年以上,研發外包往往能縮短30%的研發時間,以年銷售額超過20億美元的重大抗癌藥為例,早上市哪怕一個月,就能新增2億美元的潛在收入,而這還不包括藥企的人力成本和設備費用。因此,隨著制藥企業越來越倚重CRO作為其研發的外部資源,CRO也面臨著極大的發展潛力。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生物醫藥外包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06年,全球CRO市場規模為196億美元,2013年達到552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6.42%。以15%的增長率估計,2015年全球CRO市場將達到700億美元,其中臨床前研究約占59%,臨床前試驗占41%。
圖表1:2006-2015年全球生物醫藥CRO市場規模及預測(單位:億美元,%)
二、2015年全球CRO發展趨勢分析
●服務范圍不斷拓展
目前,生物醫藥研發外包服務業務已由最初的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藥物基因組學、藥物安全性評價等有限服務發展到幾十項內容,甚至包括數據管理與分析、信息學、政策法規咨詢、產品注冊、生產和包裝、推廣、市場、產品發布和銷售支持以及各類相關的商業咨詢等諸多領域,而且每年都有新的服務內容增加。生物醫藥領域研發外包服務的范圍已大幅拓寬。
●向發展中國家加快轉移
為降低藥物研發成本、占領市場,近年來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加快了將生物醫藥研究轉移到印度、中國、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的速度。1996年,美國國際研發外包服務企業MDSPharmaService在我國投資設立了國內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合同研究公司,從事新藥的臨床試驗業務。隨后美國昆泰、科文斯等陸續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