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世界絕大部分人而言,非洲暴發的埃博拉疫情背后的病毒似乎不知道從哪里冒出來的。但LeslieLobel認為人們將很快知道它的“身世”。
2012年,Lobel和一個研究小組花費6個月時間在烏干達研究埃博拉和相關病毒。在研究過程中,這些病原體在中非引發了至少4次獨立的埃博拉疫情暴發,感染了100多人。作為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病毒學家,Lobel認為,這些暴發就像大地震前的小顫動。“我們都說,有事要發生,有大事要發生。”他說。
跟Lobel一樣,其他科學家也曾預測這些病毒終有一天會引發大規模疫情,而現在非洲埃博拉暴發證明他們是對的。實際上,科學家提及的“埃博拉病毒”包括5種密切相關的病毒。而引發此次疫情的扎伊爾埃博拉病毒更被普遍稱為“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連同馬爾堡病毒和Lloviu病毒組成了線狀病毒。所有這些線狀病毒都有共同結構,大部分能夠引發致命出血熱。
2001年美國遭受炭疽熱襲擊后,針對這些曾被忽略的病毒的研究才開始加速。因為當時的恐怖襲擊促使政府提供經費研究那些可能被用于生化恐怖襲擊的致命病原體,并建造了能夠安全研究這些病毒的專門實驗室。科學家已經了解了這些病毒的作用機理,并研發出可能有效的實驗疫苗和治療方案。“生物防御資金是巨額的。”研究埃博拉病毒已26年的得克薩斯大學醫學部微生物學家ThomasGeisbert說。
但線狀病毒研究仍存在缺口。科學家懷疑尚有未發現的線狀病毒家族成員。他們還致力于弄清哪些動物是線狀病毒的天然宿主以及為何人類社會線狀病毒暴發的頻率在增加:過去21年中發生了19次,今年就發生了3次。由于疫情暴發無法預測和線狀病毒實驗室研究需要采取最高級別的保密措施,找出答案非常困難。
現在,隨著埃博拉疫情的升級,相關科學研究開始備受重視。研究人員意識到,如果能夠了解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學知識和如何控制它,就有可能阻止它。“我們需要有關這種病毒更多的病毒學、臨床描述和流行病學信息。”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和政策中心公共衛生學家MichaelOsterholm說,“沒有人會低估進行這些研究的難處,但獲得這些信息確實非常重要。”
出于這種考慮,《自然》撰文解讀了有關埃博拉病毒和其他線狀病毒最緊迫的科學問題。
線狀病毒來自哪里?
2007年7月,一位在烏干達洞穴中勘探鉛礦和金礦的礦工感染了馬爾堡病毒。當地政府關閉了該洞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領導的研究小組對這里進行了調查。他們希望能為一個存在數十年之久的問題找到答案:哪些動物是線狀病毒的天然宿主?這個謎題出現于1967年,當時馬爾堡病毒(首個被發現的線狀病毒)感染了歐洲實驗室負責處理進口猴子的工作人員。線狀病毒感染對猴子、人類和其他猩猩的高致命性表明,靈長類動物不是天然宿主:如果一種病毒能殺死許多宿主,那它就無法繁殖,并會消失。有線索顯示蝙蝠可能是宿主,但要證明這一觀點,科學家需要找到一只被感染的蝙蝠。
研究人員捕捉了生活在該礦洞里的約1300只蝙蝠,并檢測了馬爾堡病毒。他們最終在5只埃及果蝠體內發現了傳染性馬爾堡病毒,但沒有一只蝙蝠出現相關癥狀。
但科學家不完全清楚該病毒如何從蝙蝠傳染到人類,盡管最可能的路徑是體液接觸。感染馬爾堡病毒的蝙蝠津液中會含有病毒,它們在水果上留下痕跡的同時也留下了病毒,之后其他動物吃下這些果實,病毒也隨之傳播出去。知道其他線狀病毒的宿主是重要的。“我們需要知道宿主是什么,否則很難限制病毒入侵。”美國陸軍傳染病醫學研究所病毒學家JohnDye說。
研究人員目前強烈懷疑蝙蝠也是“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1976年,在已知的首次埃博拉疫情暴發中,蘇丹6位工作在有蝙蝠的廠房的工人最先受到感染。研究人員曾經從蝙蝠體內隔離出“埃博拉病毒”抗體以及這些病毒的基因材料片段。但要證明蝙蝠就是宿主十分困難,同時也能根據稀有、零星的疫情暴發追溯來源。埃博拉疫情曾起源于很多地區,偶爾發生在與蝙蝠接觸的人或動物身上。“你幾乎要找遍整個熱帶森林。”CDC分子病毒學家JonathanTowner說。
最近一次埃博拉疫情暴發被認為在2013年12月開始于幾內亞東南部。一個兩歲大的男孩死于一種神秘疾病,然后其家庭成員和醫護工作者也迅速染病。
線狀病毒有多么普遍?
線狀病毒并不只存在于蝙蝠和靈長類動物中。2008年,菲律賓政府向外界尋求幫助,對一種在豬體內蔓延的疾病進行調查。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豬感染了萊斯頓埃博拉病毒。這一結果讓人震驚,因為直到那時還沒有發現埃博拉病毒能自然感染家畜。但萊斯頓埃博拉病毒對人類的危害似乎相對較小。
2011年,科學家證實豬也能感染扎伊爾埃博拉病毒。人們現在擔心豬也會充當線狀病毒的混合載體。豬能同時感染幾種線狀病毒,這可能會促使病毒交換遺傳材料,最終產生能感染人類的新病毒。“實際問題是,我們需要擔心萊斯頓埃博拉病毒嗎?雖然它確實不會使人類患病,但它會改變嗎?”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結構生物學家EricaOllmannSaphire說。
科學家可能僅是剛剛開始了解不同類型的線狀病毒和它們的地理范圍。例如,第五種埃博拉病毒(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于2007年被發現于烏干達,2011年Lloviu病毒從西班牙死蝙蝠中被發現。“我們可能在世界其他地區發現更多的線狀病毒成員。”日本北海道大學病毒學家AyatoTakada說。
事實是這些病毒比曾經預想的更普遍,它們已經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遍布各地。而且,科學家發現的可能只是相關事件的極小部分。研究人員正試圖找出它們感染人類的頻率、時間和多久會致病等。
誰讓埃博拉成為最大的敵人?
9月,流行病學家發表了一份研究,他們繪制了非洲暴發的所有埃博拉疫情的位置以及該病毒3種候選蝙蝠宿主的已知分布范圍。他們還呈現了非洲人口和流動性的變化。該研究小組希望查明未來暴發埃博拉疫情風險最高的地區。在這之前,人類社會出現的所有埃博拉疫情除了一個都能回溯到中非,扎伊爾埃博拉病毒從未在西非出現過。
但領導該研究的英國牛津大學流行病學家SimonHay表示:“我們對它出現在這里并不十分驚訝。”即便不包括目前暴發的數據,他們也曾預測3個受沖擊最嚴重的國家(塞拉利昂、幾內亞和利比里亞)埃博拉疫情暴發的風險會很高,因為它們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蝙蝠寄居的地區。
該研究還解釋了線狀病毒暴發頻率為何似乎在增長,范圍和規模在變大。與這些病毒最早被發現時相比,生活在線狀病毒寄居地的人口幾乎增至3倍。病毒沒有來找人們,相反是人們“入侵”了病毒的領地。
病毒能被阻止嗎?
之前,人們使用了同樣的基本方法阻止線狀病毒暴發:隔離和治療患者以及追蹤和監控他們的接觸者。尼日利亞和塞內加爾的公共衛生官員也使用這種方法控制埃博拉病毒的傳播。但總體而言,整個西非在疫情暴發初期,公共衛生響應并不充分,這使得病毒迅速擴散。
一些流行病學家預測,埃博拉病毒將在2015年1月感染數萬甚至數十萬人,這樣一來,嘗試和實驗公共措施將無法控制疫情蔓延。而且,將難以招募和培訓需要的衛生工作者。一些專家表示,在這一階段,人們需要一個新計劃。
援助機構和非營利組織已經在嘗試新的控制方案。在塞拉利昂,行政人員在建設獨立的中心,為患者提供住處,將他們與家人和社區隔離,以便阻止病毒傳播。但這里缺乏標準治療設施要求的合格醫護工作者。雖然這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行動,但它承認了醫院臨床人滿為患的嚴峻現實,患者無法接受住院治療,這也加速了病毒傳播。“雖然每個人都知道小型社區機構不理想,但試著做些事情總好過什么也不做。”Hay說。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