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索尼、東芝放棄等離子業務;2008年,日立、先鋒相繼宣布退出等離子面板生產。韓國的三星和LG電子也放棄了等離子面板新的投資計劃,中國臺灣的中華映管等也出售了等離子業務。在等離子面板行業,漸漸只剩下松下和長虹相互取暖,不過去年,松下同樣放棄了等離子———長虹終于成了“孤家寡人”,并萌生退意。
“長虹以后還生產等離子電視機么?”南都記者問。
“這個問題你們還是關注公告吧,公告會披露后續進一步的推進以及及時的信息。”長虹新聞發言人劉海中對南都記者如此表示。
在宣布剝離虹歐等離子屏項目之后,長虹似乎也無心于等離子電視機整機的生產,這意味著長虹極有可能徹底跟等離子說再見了。
2005年,長虹將等離子投資視作重回彩電霸主地位的基石,并在2007年拋出了20億美元的宏大投資計劃。9年多后,事實證明長虹做了一次“錯誤”的決策。截至拋售前,長虹已經投資40多億元在等離子項目上,得來的只有連年虧損,以及最后作價僅為6420萬元的出售。
即使到今天,仍不能說長虹投資的失敗是因為等離子技術本身。與其說是等離子技術輸給了液晶技術,不如說是等離子生態輸給了液晶生態。不幸的是,長虹是等離子生態最晚進入、最晚退出的那一個,跌得也最狠。
停產數百員工等待安置
今天,虹歐員工張凡(化名)和他的300多名同事們希望等到不同的安置結果。隨著虹歐PDP項目的出售,作為PDP項目的一線工人,他們也將需要另尋出路。
11月2日,在因“策劃重大事項”停牌一個多月后,四川長虹連發16份公告,其中一份資產出售公告稱,公司擬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向綿陽達坤投資有限公司轉讓持有的四川虹歐顯示器件有限公司61.48%股權,交易價格為6420萬元。而四川虹歐正是長虹旗下負責生產、銷售和開發等離子以及其他新型顯示產品的主力公司。
事實上,在此之前,虹歐被轉賣的命運早已被決定。2012年10月,四川長虹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終止向大股東長虹集團收購“歐麗安PDP”股權的議案。今年5月,四川長虹董事長趙勇在向投資者說明公司戰略時再次提出,今年公司將對產業進行調整,對不符合公司戰略、對發展造成拖累的子公司,進行戰略重組或者退出。
等離子業務首當其沖成為長虹被調整的業務。“今年4月份開始,虹歐基本上就開半個月停半個月了,讓員工放假休息。”張凡告訴南都記者,公司此前沒有披露裁員信息,到9月底的時候,同事間陸續有消息傳出,“虹歐要關門了”。
這期間張凡和同事們聽說了“國家不讓生產等離子”的說法。不過張凡的理解并不準確,這份消息其實是指北京的一份文件。2014年7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印發北京市發改委等部門制定的《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14年版)》的通知,這其中,對一些老舊且瀕臨淘汰的生產項目進行了禁止和限制,等離子電視制造在列。
這份規定在地域上和虹歐關系不大,不過這份通知從另一個地區主管部門映射了等離子的被“淘汰”宿命,而且市場的力量也讓虹歐停了工。據張凡介紹,到10月初,虹歐完全停工,“工廠三樓和二樓的生產線9月到10月間陸續就停工了,一樓的返工部門還在上班,但是在10月也最終都停了”。
在這期間,虹歐推進了員工安置工作。據虹歐員工介紹,虹歐員工安置大概分兩批,“第一批是沒有給買社保,沒有簽合同的,經勞動仲裁后解決安置了,大概有200人左右。剩下我們第二批是合同工,有400人左右,之前公司給出了N+1的遣散方案,但是有不少人都不滿意于這個結果,所以周一希望和虹歐再談一下。”據其介紹,長虹也曾經提供過分流方案,將虹歐員工分流到長虹旗下的其他公司,“提供的崗位也沒有吸引力,我們不太想去。”張凡說。對于虹歐轉讓進展以及員工安置問題,長虹方面表示,以公告為主,并沒有進一步評論。
虧損虹歐PDP資產迅速縮水
據張凡介紹,一線被安置遣散的員工將有五六百人,在此之前,從韓國來的技術人員早已撤離。這似乎是為順利轉讓虹歐做的準備。虹歐的接盤者為綿陽達坤投資有限公司,為綿陽市經開區國資委的全資子公司,經營范圍是“國家政策允許的項目投資,項目投資咨詢,企業管理咨詢,機械和電子產品的銷售、開發及服務,建筑施工總承包及市政工程的施工,園林綠化工程的設計與施工,市政道路的維護和保潔”。顯然,綿陽達坤的接手其實是幫助長虹接過了虧損包袱,繼續運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虹歐成立于2007年6月,注冊資本金為3.5048億美元。虹歐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從2011年12月31日到2014年8月31日,公司資產和負債分別從人民幣49.54億元和34.21億元變化為39.92億元和38.89億元。
而從凈利潤指標上看,虹歐過去3年連續為負。“虹歐從建廠到現在一直虧損,從來沒有盈利過。”虹歐內部員工向南都記者表示,據其所知,虹歐產能每月時好時壞,好的時候在10萬臺左右,差的時候每月三四萬臺。
虹歐官網資料顯示,虹歐是由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世紀雙虹顯示器件及美國MP公司三方于2007年共同出資組建的合資公司。公司PDP項目通過分期建設,一期總投資6.75億美元,形成年產216萬片的PDP顯示模組能力。當時,長虹給出的是三期規劃,總投資超過20億美元,形成年產600萬片PDP模組的能力。不過如今,長虹后期的規劃已經無從談起,前期投資40億也已經打了水漂。相比之下,國內液晶巨頭京東方、華星光電過去一年則保持著滿產滿銷。
產業分析師張春蔚表示,當年長虹延續了倪氏風格,希望下重注進軍上游實現差異化,但讓人意外的是,等離子如此迅速地成為明日黃花。
豪賭現實約束下的可行選擇
長虹用將近10年的時間證明自己做了一次錯誤的決策。事實上,當長虹等離子項目從誕生至今,一直在質疑聲中。
2004年,長虹換帥,趙勇接替倪潤峰履新。彼時長虹深陷經營虧損的泥潭。2004年度,長虹對存貨計提減值11億,全年虧損37億元。當時長虹面臨高庫存以及APEX公司欠款追繳難為的壓力,長虹希望以“一次虧個夠”的方式,擺脫歷史問題。隨后,長虹也拉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復興”計劃。
10年前接棒時,趙勇41歲,是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壓力加工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此前在2000年6月,趙勇曾出任長虹股份公司總經理。但在2001年6月,趙勇出走擔任綿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直至2004年復出長虹。
2005年4月,趙勇在一次董事會上首次提出生產等離子屏的想法,但遭到其他董事的一致反對。因為當時看來,等離子已經不占優勢,中國市場上,等離子和液晶的市場占有率是3:7.
但趙勇仍堅持等離子路徑。他的理由是:首先,相比液晶,等離子項目的投資和專利費門檻低;其次,在全球市場上,液晶屏生產廠家較多,而等離子屏由于生產企業較少,基本處于供需平衡,所以投資等離子可以脫離“價格戰”泥潭;第三,等離子屏降低成本空間大,未來競爭優勢大。
2006年,南都記者曾赴長虹綿陽集團采訪,當時長虹集團董事巫英堅給出的理由一脈相承:一是,等離子與液晶面板相比投資只有對方的1/5;二是,等離子在動態清晰度、視角等很多技術指標上都優于液晶;三是,等離子技術相對容易掌握而且國內有一定的配套產業支撐;四是,相對于液晶競爭激烈,等離子還是個發展中的產業,有升級的空間。
張春蔚向南都記者表示,資金投入的現實約束、技術獲取、競爭格局、技術特點等多項原因的綜合,推動長虹做出了選擇。
2005年下半年,趙勇開始秘密與日本先鋒公司商談合作,未果。當年12月,長虹開始與同樣有意建設等離子屏生產線的彩虹集團抱團合作。2006年4月,趙勇在四川省“工業強省會議”上正式宣布確定投資方向為等離子屏。
DisplaySearch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向南都記者表示,“進軍等離子,是長虹在當時條件下根據自身情況做出的選擇,是在現實約束下的可行選擇,我們很難說它是最優解或者是錯誤,無論是液晶六代線還是八代線,長虹當時都沒有這個經濟實力可以推進。”
事實上,等離子項目承載了長虹重回霸主地位的夢想。倪潤峰時代,長虹曾經是國內彩電行業的霸主,2006年,南都記者在與多位長虹員工的接觸中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盡管各界對于等離子項目可能仍有不同看法,但是長虹員工渴望這一次豪賭可以讓長虹重塑昔日榮耀。而倪潤峰時代的“以產業報國、民族昌盛為己任”的文化痕跡依然明顯。
結局產業鏈斷裂,等離子輸了
遺憾的是,等離子的迅速敗退是9年前的長虹無法預知的。2006年10月,長虹集團控股的四川世紀雙虹投資9990萬美元并購SteropeInvestmentsB.V75%股權,從而間接持有韓國第三大等離子制造商韓國OrionPDP75%的股權,曲線獲取等離子核心技術。長虹隨之建立虹歐公司,并開始投資建設第一期等離子生產線。但是隨著項目的推進,豪賭等離子的長虹越來越像是一位“孤膽英雄”。
2005年,索尼、東芝放棄等離子業務;2008年,日立、先鋒相繼宣布退出等離子面板生產。韓國的三星和LG電子也放棄了等離子面板新的投資計劃,中國臺灣的中華映管等也出售了等離子業務。在等離子面板行業,漸漸只剩下松下和長虹相互取暖,不過去年,松下同樣放棄了等離子———長虹終于成了“孤家寡人”,并萌生退意。
此時,等離子和液晶的份額對比已經從3:7變成1:99.
DisplaySearch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向南都記者表示,目前全球已經沒有從事等離子屏的規模企業,等離子技術已經退出產業,“但這不是技術本身問題”。張兵表示,并非等離子技術弱于液晶,而是等離子參與廠商太少,產業沒有形成規模經濟,競爭不夠充分,技術提升也比較慢,成本下降速度不如LCD來得快。同時,從產業鏈上下游來看,由于沒有規模優勢,上下游產業鏈的從業企業也在不斷減少,一些原材料和催化劑等組件廠商選擇退出,產業鏈斷裂。
實際上,等離子在技術上并不遜色于液晶。“等離子是主動發光,在畫面質量、動態清晰度都遠勝于液晶電視,在大屏領域的生產成本亦具有一定優勢。5年前,42英寸的液晶電視要比等離子電視高出2000元左右。”家電分析師梁振鵬認為,等離子的失敗不是技術原因,而是市場原因。“其核心技術掌握在以松下為首的日系廠商手里,而它們所堅持的專利封鎖也讓等離子錯過最佳發展時機;相比之下,液晶面板的技術被韓系與臺系廠商所掌握,相對較為開放。目前,由于液晶產銷旺盛,規模產能攤平了成本,大屏液晶電視與等離子電視價格相差無幾。”
早期“液晶做小,等離子做大”,等離子電視不能做小尺寸,而是在大屏幕有優勢,液晶正好相反。在平板電視導入時期,價格高昂,尺寸的導入也是從小到大,這為液晶陣營的前期成長提供了市場土壤。
目前,退出等離子的長虹,拿軍工業務頂上。長虹公告稱,擬定向增發募集約40億元資金,其中約22億元擬用于收購零八一集團100%股權;13億元擬用于投建智能交易平臺和模式建設項目、智能研發管理平臺及體系建設項目;剩余5億元擬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長虹相關負責人向南都記者表示,軍工產業長虹擁有先進的技術優勢,預計對于公司形成強有力的、可持續的支持。同時軍工業務的引入也有助于公司智能戰略的推進。“智能終端產品是信息電子技術,比如我們的空調有獨特的人體狀態感知技術,雖不能下結論說是否使用了軍工技術,至少在研發的思維上,和軍工研發思維一脈相承。”
[鏈接]
等離子退場,誰來挑戰液晶?
“我們尊重競爭對手,對于其選擇我們不做評價。”對于長虹的“戰略撤退”,TCL集團內部人士不愿正面回應。
事實已經作出了最好的回答:近幾年,國內彩電廠商向上游延伸的趨勢明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長虹投資成立的四川虹歐及TCL投資成立的華星光電。前者選擇了等離子,后者則選擇了液晶。在長虹拋售等離子項目之前,雙方均在各自領域取得成功:四川長虹目前占據國內等離子電視50%以上市場份額,而華星光電則躍居全球液晶面板生產商第五名,但是含金量差了很多。
從TCL和長虹兩家發展進程的對比可見一斑。虹歐的等離子生產線于2007年建成,直到2010年才正式量產,比預期慢了兩年;而華星光電一期則在建成的19個月后量產,量產當年即實現盈利,去年底建成的二期同樣計劃于2015年正式投產。今年上半年,長虹集團虧損1.8億,而虹歐則占據其中70%虧損額;相比之下,TCL今年第三季度,在多媒體部門(主要是彩電)營收下滑1.8%之時,華星光電營收上漲21.9%,并貢獻了TCL集團50%以上凈利潤。
等離子已退場,液晶陣營似乎還不能高枕無憂———新一代OLED技術正洶涌而來。據市場調查機構DisplaySearch調查顯示,今年LED電視的市場規模約為10萬臺,明年將達到100萬臺,預計2017年其市場規模將達到400萬臺。據媒體報道,去年底,長虹通過另一家控股子公司虹視宣布興建4.5代AMOLED面板量產線,預計在2015年建成、2016年投產,而其目前已有一條年產1300萬片的2.5英寸OLED生產線。這或許是其扳回一城的機會。
但“液晶陣營”則認可OLED的未來,只是覺得還需要時間。“OLED是必然趨勢,京東方目前從手機、平板等小屏市場切入OLED。但在大屏領域,55英寸OLED比液晶電視價格貴上一倍,還無法受市場認可,除非價格跌至僅比液晶高出30%。”京東方副總裁張宇告訴記者,“液晶通過自身發展已經突破大屏、動態清晰等瓶頸,而OLED的曲面效果顯然無法取代液晶,除非實現可折疊及可彎曲,但這至少需要10-15年。”
無獨有偶,京東方去年底在合肥投產了液晶面板8.5代線及鄂爾多斯OLED5.5代線,而TCL的華星光電則繼去年底二期擴建液晶面板8.5代線,也在武漢三期采用6代線進軍OLED。
家電專家羅清啟認為:“從液晶到OLED,消費者的肉眼觀感其實沒有太大區別了,OLED的發展取決于終端廠商的推廣力度。”而梁振鵬則補充說,OLED在技術上依然有很大不穩定性,平均良品率僅有20%左右。目前,三星已經退出OLED大屏生產領域,55英寸以上的OLED彩電僅有LG一家在生產。“未來3-5年,液晶依然會占據90%以上主流平板電視領域,而OLED目前更適用于便攜式小屏領域。”
而另一種更新的顯示技術、激光顯示、則更不被看好。張宇說:“從LED到OLED至少是半導體技術的延伸,但激光相對比較另類。”
“一臺70英寸的液晶電視售價已經跌到1萬元以內,而100英寸的激光電視依然在10萬左右,消費者不會為了多出30英寸付出這么高昂代價。同時,激光電視的安裝十分復雜,也意味著其售后服務的難度更大,消費者接受程度更低。”在梁振鵬看來,激光電視只不過是概念包裝的投影機而已。
“激光電視確實不是電視,它是家庭影院。”專注于激光顯示技術的光峰光電董事長李屹認為,激光電視不是改變平板電視市場,而是將影院搬到家庭里。“現在電視打開率越來越低,但影院票房卻蒸蒸日上,說明后者才是剛需。”
“激光電視至少100英寸以上,能給予用戶影院的融入感,而液晶電視75英寸起就沒有市場了。這就是激光電視的取代性優勢。”李屹說,“液晶8.5代生產線動輒數百億投資,而我們目前10萬臺年產量僅需數億投資。”
“目前價格較貴主要是市場規模太小,但其發展規律符合摩爾定律。”李屹說,按照摩爾定律,明年100英寸激光電視價格可以降到3萬,并逐步打開市場,3年內占據30%的彩電市場份額。“液晶平板廠商目前心態跟數年前的諾基亞一樣,延續自己的邏輯,而真正的顛覆需要蘋果這樣的外來者。”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