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土中生,有土才有糧。為提高耕地持續生產能力,從今年開始,江蘇啟動建設106個耕地質量提升綜合示范區,每個示范區安排資金100萬元,多措并舉改良土壤。
為什么要建綜合示范區?示范區里示范啥,效果怎么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于近日來到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耕地質量提升綜合示范區一探究竟。
耕地復墾培肥
4個自然村,3年變成萬畝良田
當記者來到邗江區槐泗鎮耕地質量綜合示范區時,正值晚稻抽穗后期,滿眼盡是黃燦燦的稻穗,但仔細一看,機耕道兩側的水稻卻是兩個樣:一邊是長頭大穗,秸稈被壓彎,另一邊卻是直挺挺的稻秸,細穗朝向天。
一道之隔,為什么長勢差別這么大?“品種都一樣,差別在地力。”邗江區農產品檢測中心技術人員劉燕告訴記者,“長勢好的一邊,已經實施土壤培肥3年,而長勢較差的一邊,土壤培肥只有2年。”
原來,記者眼前的萬畝良田,3年前還是槐泗鎮的4個村子,因為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通過農戶整建制搬遷和土地復墾,工程區內新增耕地1300多畝,耕地總面積達到1.05萬畝,但因為搬遷進度有早有晚,復墾培肥前后相差了1年左右。
“2011年項目完成后,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僅為9.5克/千克,全氮0.62毫克/千克。按照邗江區耕地地力評價,這些都是四等地。”劉燕介紹說,經過集成推廣增施商品有機肥、秸稈全量還田、測土配方施肥和深耕改土,2013年有機質含量達到18.2克/千克,全氮0.87毫克/千克,土壤養分呈穩定上升趨勢,“畝產量至少提高100斤”。
土地復墾培肥,是提升耕地基礎地力的一個重要舉措。“提升耕地基礎地力,就是提升土壤的持續生產能力。”江蘇省農業委員會主任吳沛良告訴記者,“江蘇以占全國3.9%的耕地,生產出占全國5.9%的糧食和6.5%的蔬菜,但中低產田比重大嚴重制約農業發展。”
圍繞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提高,江蘇以耕地質量提升綜合示范區建設為著力點,集成推廣增施商品有機肥、秸稈腐熟還田、綠肥種植、酸化土壤改良、水肥一體化以及其他適合當地的培肥改土技術,探索形成不同地區不同土壤類型的培肥改土模式,帶動全省耕地質量提升。
邊利用邊提升
吃著粗茶淡飯扛大包,一頓不吃受不了
作為東部沿海省份,江蘇省人多地少,耕地復種指數高。“耕地基礎地力差,消耗又很大,只能靠高投入換取高產出。”江蘇省耕地質量保護站殷廣德給記者打了一個比方,“這就像一個人整天大魚大肉,一兩頓不吃沒什么,但對一個只有粗茶淡飯的扛大包工人來說,一頓不吃也受不了。”
在邗江區耕地質量提升綜合示范區,記者看到,配方施肥田畦里水稻秸稈比無肥田畦里高出“一頭”,稻穗也粗出“一圈”有余。“我國耕地生產壓力大,休耕養地不現實,必須探索邊利用邊提升的辦法。”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李保國說。
為了在利用中提升耕地質量,江蘇從2006年起陸續開展商品有機肥料推廣應用補貼、綠肥種植以獎代補、土壤有機質提升等項目,實現了糧食產量與耕地地力同步提升。2013年,全省糧食總產實現建國以來首個“十連增”;與此同時,全省高產田面積比2010年提高6個百分點,土壤有機質含量上升6.6克/千克,增幅高達42%。
“然而,這些項目相對獨立,技術相對單一,對耕地質量提升的綜合效應得不到充分體現。”江蘇省耕地質量保護站站長徐茂介紹說,建立耕地質量提升綜合示范區,并不是簡單將單個項目打捆集成,而是根據各地耕地土壤存在的中低產因子,有針對性地選擇一種或多種技術措施加以運用,實現快速培肥改良。
為了指導項目實施,江蘇省農委和省財政廳聯合制定下發了《2014年江蘇省耕地質量提升綜合示范區項目實施意見》。“和以往耕地質量提升項目不同的是,意見特別強調要優先選擇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推廣培肥改土技術,充分發揮農民在改土培肥中的主體作用。”徐茂告訴記者。
耕地質量大數據
田間地頭走一走,怎么施肥不用愁
要讓農民成為用地養地的主體,離不開及時準確的技術支持。
在邗江區槐泗鎮許巷村萬畝示范片田頭,工作人員打開平板電腦,包括空氣溫度、空氣濕度、風速、風向、降雨量、太陽輻射六個指標實時顯示在屏幕上,放大監測窗口的實時圖像可以看清水稻的葉子。
“有網絡的地方就可以實時觀察田間生產情況和苗情長勢。”徐茂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全省建立了16個土壤墑情自動監測站,對監測地塊實現遠程精準化管理。
土壤墑情監測站,就像設在田間地頭的“千里眼”,通過它和15個國家級、300個省級、1633個縣級耕地質量監測點,江蘇形成了覆蓋全省、代表不同土壤類型和種植制度的監測網絡,定期開展耕地質量監測。
2009年5月,江蘇省耕地質量管理數據中心正式建成運行,標志著全省耕地質量建設進入了大數據時代。中心依托耕地質量監測數據,開發的縣域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測土配方施肥專家咨詢系統和觸摸屏查詢系統等應用軟件,為農民服務構建起“數字化測土配方施肥新模式”。
“智能手機用戶只要下載’掌上施肥咨詢系統’的應用程序,通過GPS自動定位查詢,就能實現走到哪里查到哪里。”徐茂介紹道,農戶用手機發送田塊編碼的同時,手機號碼與田塊編碼即被記錄,以后每到農時季節,短信平臺自動將相應田塊及作物的施肥方案發送到農戶手機上,實現“一次查詢,終身服務”。
從示范區到全省,江蘇已有700萬農戶通過數據中心得到施肥指導服務,農民高興地說:“有了測土配方施肥查詢,田間地頭走一走,怎么施肥再不用發愁了。”據統計,“十一五”以來,江蘇累積推廣測土配方施肥3.5億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