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測序技術已經揭示了95%已知疾病基因,通過無創產前診斷等基因檢測手段,一方面能夠及早評估患病的潛在風險及早制定治療方案,名人安吉麗娜朱莉在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據杜克大學醫學院教授蔣永輝透露,在美國診斷一項罕見病大約花費2.5萬美元,平均每人的治療費用約為500萬美元。相比于患病后天文數字的治療費用,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測序成本大幅下降,幾千塊的基因檢測就能夠避免悲劇。正如華大醫學副總裁彭智宇所說,在基因治療手段尚未成熟的條件下,基因科技能夠發揮最主要的作用在于預防。
針對當前罕見病研究與臨床的現實困境,參與此次罕見病會議的國際專家介紹了目前國際上的經驗,并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冰桶挑戰引發的狂歡,讓ALS(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進入了熱門搜索排行榜,依靠名人效應病毒式的傳播,罕見病患者——這一不為人知的群體終于走進了公眾的視線。一時間各路人士紛紛傾囊相助,然而從長遠來看,民間捐助只能解決部分罕見病患者無力負擔治療費用的當前局面,科研技術與臨床水平的發展才能真正為罕見病患者帶來治療的希望。
在不久前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罕見病會議上,來自全球各地罕見病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討。科研薄弱、樣本數量極少等條件制約著罕見病藥物的研發,而相應專業人才的匱乏則是雪上加霜,我們不得不面對罕見病治療的現實困境:
樣本數量極少
罕見病,顧名思義,即是發病率極低的疾病。以進行性肌肉骨化癥為例,至今為止全球病例不超過千人。盡管這些罕見病患者非常希望能夠協助醫生開展相應的科學研究,但稀少的樣本數量限制了臨床大規模雙盲實驗的進行,這從根本上加大了驗證罕見病藥物療效及安全性的難度。根據遺傳聯盟主席&CEOSharonTerry所說,罕見病藥物的臨床實驗不應遵循傳統路線,必須通過合理的制度引導建立適合罕見病的臨床試驗機制。
臨床診斷困難
80%的罕見病由單基因突變造成,由基因突變造成的臨床表現各異,醫生無法僅從表型判斷罕見病的類型。歐洲人類基因組學學會主席、奈梅亨大學醫院人類遺傳中心主任HanBrunner舉了一個例子,他曾經接診過一個罕見病患者,通過基因檢測最終確認了致病基因,令他吃驚的是,該基因早就被他就研究過還發表了論文。他坦言道,自己發表論文時還曾信誓旦旦地保證如果再遇到該基因缺陷的罕見病患者一定能夠立即鑒別出來,但結果卻截然相反。因此,基于表型的臨床診斷結果往往不準確,追溯罕見病的病因必須依賴基因檢測手段。
對醫生的挑戰
一個罕見病平均需要花費7年的時間才能夠確診。罕見病的確診主要包含以下內容:一、經驗豐富的臨床遺傳學家的評估;二、如病毒、細菌等不同類型的輔助檢查;三、二代測序結果匹配的遺傳咨詢服務。這意味著進行診斷的醫生必須非常熟悉遺傳學知識。
事實上,目前國內的基因檢測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毫不遜色,但造成國內罕見病研究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罕見病領域醫生臨床水平的懸殊。大多數罕見病研究屬于遺傳學范疇,國外針對不同類型的罕見病設立了相應的遺傳學中心,并且花費相當長的時間與精力對醫生進行培訓。
反觀國內,從人才培養到硬件設施,我們在臨床遺傳學方面仍是一片空白。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張宏冰認為,國內臨床醫生門診工作繁忙,科研水平與其臨床診斷水平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系,他們沒有時間也不需要深入研究罕見病;另一方面,95%的罕見病沒有FDA批準的治療藥物,而FDA批準的絕大部分孤兒藥在國內沒有上市,即使醫生鑒別了罕見病的類型,患者也無藥可治,于是醫生也就沒有興趣了解罕見病的發病機制。
加強聯系
首先,基于當前無法招募到足夠多的罕見病患者進行臨床試驗的困境,專家建議患者及時加入病友組織,通過媒體的力量加強與科研機構的聯系,便于臨床樣本庫的建立,加速臨床研究的轉化。
數據共享
Orphanet(孤兒藥聯盟)創始人,IRDiRC榮譽主席SégolénéAymé介紹,他們借助IT系統等技術手段將研究所得的數據分組打包,利用門戶網站儲存信息,研究人員和患者可以根據癥狀逐層檢索直至基因層面。據其了解,韓國已經完成了罕見病數據庫的建設,日本正在計劃中,她建議中國政府也應該盡快著手建立罕見病研究的數據庫。NIH臨床創新應用部門負責人PetraKaufmann則表示,不同數據庫之間的共享機制是解決罕見病信息交流障礙的關鍵。針對罕見病,數據庫的內容需要包括登記、調查、臨床研究以及后續的隨訪以保證其系統化、模塊化。
開展合作
目前已知的罕見病類型超過7000種,一個醫生能夠精通的罕見病類型十分有限,將所有罕見病領域的頂級專家聚集在同一個醫院也不符合現實條件。據歐洲人類基因組學學會主席HanBrunner介紹,當前在歐洲依托醫院建立了多實驗中心,每個中心匯聚了研究特定類型的罕見病專家。對于病人來說,他們需要根據其所患罕見病的類型到不同的研究中心進行診斷治療。“未來,我們會加強不同研究中心之間的聯系,構建信息共享的網絡體系,使病人的臨床診斷更加快速便捷,并通過借鑒歐洲的模式和經驗開展國際范圍內罕見病領域專家的合作。”
同時,每個罕見病中心必須相應匹配:精通罕見病的科研專家,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以及具備遺傳咨詢服務資質的專業人員,發揮所長、通力合作是解決科研向臨床轉化瓶頸的最好手段。
加拿大是目前在罕見病領域從科研、臨床到產業轉化做的最成功的的國家,東安大略兒童醫院,神經遺傳學家KymBoycott提及:首先,這與加拿大完備的醫療保障體系密不可分,罕見病患者可以獲得的治療資源比較豐富,加拿大也將在明年制定出救助罕見病患者的初步計劃;其次,加拿大人口較少,全國大約有100個從事臨床遺傳學研究的醫生,這些醫生之間的溝通聯系非常緊密;再者,由政府主導的加拿大基因組組織和加拿大衛生研究院為罕見病研究提供了充裕的科研經費,在推動科研成果向臨床、產業轉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建議,中國罕見病領域亟需培養一批臨床遺傳學醫生。加拿大已經與一些中東國家在醫學專科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合作,中國也可以嘗試類似的合作模式培養遺傳學人才。
治未病
來源: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