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手表和汽車怎么結合的問題,在我采訪到的人里,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車鑰匙」這個功能,包括在深圳做OBD、做空凈的人,都是同樣的觀點:先讓想法活下來,然后再開發更多應用場景。
但是,這或許還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實我們之前報道過很多汽車和手表結合的案例,最基本的功能無非那幾種:遠程啟動、解鎖上鎖、查看車輛信息等等。如果把手表和汽車建立聯系,開車門這種應該算是最基礎的功能,同時也是最剛需的。TimCook之所以把這個應用場景拎出來說,并不是沒有道理,只有用這種功能培養起有車用戶使用手表的習慣,才有可能在接下來去延伸更多的和汽車有關的應用。
移植并不難,難的是怎么做出和手機端的差異化,避免讓手表成為手機的「第二顯示器」,而是讓手表成為和手機完全不同的連接渠道。
借用今天看到的一個段子來結尾:十年之后,跟朋友打賭的內容可能就是:你猜是我的車先沒電,還是我的表先沒電?
雖然大部分都是PS的,但是當我詢問其中幾家的時候,他們都表示,AppleWatch版應用的開發正在進行中。雖然享受不到Uber那樣的「預裝」待遇,能在第一時間示好AppleWatch,也多多少少反映了他們的態度,這其中就包括滴滴打車,易到用車,AutoBot等等。
AppleWatch售價公布之后,微信朋友圈一如既往的褒貶不一。不過在這些言論之外,有一個現象非常好玩。好幾個和汽車、出行相關的App都開始放出自己的AppleWatch版應用「截圖」。
有的App直接把圖標做到了AppleWatch上,有的App針對AppleWatch設計了一個UI,反正都想跟這表發生點兒關系。那架勢像是在說,我們時尚時尚最時尚。
√最積極的是滴滴打車,他們甚至還做了H5頁面來推。從UI上來看,滴滴已經把各個應用環節的UI都展示了出來,包括發單、支付在內的將近10個使用場景。雖然針對手表屏幕進行了重新的設計,但是整套UI還是沿襲了手機版滴滴的設計風格。他們甚至連名字都想好了,叫做「滴滴one(腕)」。
√而易到用車也有所反應,在AppleWatch表盤上,一個大大的易到圖標亮明了態度。其實早在去年,他們就曾經和三星Gear手表合作了一次,在GalaxyGear上內置了易到用車App。在那個手表上,易到App的UI看起來更簡潔一些。
√同樣展示了手表版UI設計的還有AutoBot,在四張UI圖片里,分別可以顯示車子的里程、油耗、油費,以及行駛軌跡等信息。UI和手機版App相比變化比較大,看起來更酷,重新設計的痕跡比較明顯。他們甚至還專門發文章來暢想手表和汽車結合的未來。
除了這幾家,相信正在著手開發AppleWatch版應用的出行、汽車相關App公司還有很多。聯想到之前TimCook關于AppleWatch可以當做車鑰匙的言論,看起來,蘋果的這塊兒表在汽車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那事實是這樣么?
其實從技術上來說,在已有iOS版App的基礎之上開發AppleWatch版本應用,并不是一件難事,所以,在不遠的未來,一定會有很多和汽車相關的App出現在AppleWatch上。
但問題就在這兒。在這個移植的過程中,是選擇完全照搬手機端的功能,還是單獨基于手表的特性和交互去提供符合手表使用場景的功能?
如果是前者,那意義其實不大,在手表上完成的操作,在手機上一樣可以玩的很好,手表在這些操作里并不是非有不可的設備。
如果是后者,那有什么樣的場景可以去設想呢?AutoBot的文章里提到了日內瓦車展上的大眾概念車,坐上車,手表就會采集駕駛員的體征數據,然后發送給汽車,汽車據此來制定不同的行車路線。相比剛才那些情景,這或許是一個更「高階」的玩法。
而至于AppleWatch和車廠的結合,有人認為,像Tesla這種更具有互聯網基因的品牌以及一些新能源車,才是蘋果首先應該去爭取的,這二者的使用人群應該會比較重合。「腹黑」地想一下,或許TimCook之前的言論,也是在有意無意的拉攏那些有車一族來買個表。
總而言之,手表和汽車發生關系,對于很多人來說,起初恐怕都是拒絕的,所以一定要找到恰當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