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市場調研公司GBIResearch發布研究報告指出,未來6年(2014-2020),亞太地區(APAC)卵巢癌(OC)治療市場將以5.1%的年度復合增長率(CAGR)穩步增長,到2020年達到4.176億美元。該市場在2013年市值2.943億美元。
日本在亞太地區卵巢癌治療市場中占據最大的市場份額,2013年為62%;其次是中國,市場份額為16.5%;其余為澳大利亞、印度及其他國家。總體上,在預測期間內,亞太地區卵巢癌治療市場將保持穩步增長,這主要是由于該地區患病人群的增長,尤其是印度和中國。
報告指出,卵巢癌治療中2個關鍵未獲滿足的臨床需求也將激勵亞太地區市場在預測期間內的穩步增長:其一是鉑耐藥卵巢癌患者對有效治療藥物的臨床需求;其二是經一線和二線治療后,患者需要一種有效的維持療法,來延長疾病無進展生存期(PFS),這一需求集中體現在鉑敏感卵巢癌群體。之前在臨床獲得成功的新藥,將進一步激勵卵巢癌領域的藥物研發。
報告還指出,目前卵巢癌藥物管線從早期到晚期階段均有穩定數量的候選藥物,在整個預測期間內預計將持續有新藥上市。然而,盡管晚期管線已十分擁擠,但還沒有藥物在總生存期(OS)方面表現出顯著改善,大多數后期管線藥物所能提供的臨床利益十分微弱,與當前標準護理相比,僅僅是無進展生存期(PFS)方面輕度至中度的改善。最有前途的實驗性藥物olaparib(阿斯利康研發,已在歐美獲批)和trebananib(安進研發)預計將于預測期內在亞太地區上市,然而這些藥物預計不會達到很高的市場滲透,主要是由于有限的療效和預期的高昂價格。
另一方面,仿制藥在亞太市場中的充斥將限制這些預期新藥在4個主要亞太地區國家中的處方容量。其結果是,整個亞太地區卵巢癌治療市場在2020年以前不會出現急劇的變化,而只會平穩的增長。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增長預計不是由新藥上市刺激,而是由通貨膨脹(inflation)以及卵巢癌發病率的升高驅動。
然而,盡管當前后期管線藥物的臨床表現不盡如意,但有跡象表明制藥行業對卵巢癌市場仍繼續保持濃厚興趣,具體表現在早期管線中有大量的候選藥物,尤其是臨床前階段。同時,有廣泛的新分子靶標分布在這些候選藥物中,包括生長因子、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腫瘤相關抗原等。這表明業界對于將更多靶向療法引入卵巢癌治療有持續的興趣,相比腫瘤學其他領域,卵巢癌治療領域靶向療法的開發明顯滯后。
來源: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