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中國聯通公布4G套餐資費,三大運營商的4G套餐資費都浮出水面。于是有分析認為,為搶奪4G用戶,三大運營商價格戰一觸即發,4G資費還會下調。
一觸即發?從這個詞上用戶也許以為,不久之后,4G套餐資費會有大幅度的下調。但真的會這樣嗎?大部分業內人士表示,4G資費價格戰會打,資費也會下調,但幅度不會太大。
價格戰拉開序幕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表示,三大運營商的價格戰是難免的,未來4G資費肯定還會下降。“工業和信息化部此前曾表示,最終要靠鼓勵競爭,讓運營商把資費降下來,這是大環境,所以三大運營商展開競爭不可避免,無論是從資費價格上還是服務上。”曾劍秋認為。
在3月17日,中國聯通公布4G套餐資費的前一天,中國移動廣東公司總經理鐘天華就表示:“我們將4G最低消費門檻從128元降到58元,使資費更加平民化、大眾化。”鐘天華還稱,4G資費仍有一定的下降空間。
中國通信行業觀察家、融合網總編吳純勇稱,聯通和電信介入4G市場之后,肯定會打價格戰,但是不可能打得太厲害,未來的價格戰突破點有可能會隨著目前19家獲得牌照的虛擬運營商的介入而向縱深開展。
TMT行業資深分析師曾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現在的資費,三大運營商都不會也沒有必要降得太低。他認為,如果4G套餐資費將得太低勢必就會吸引很多的用戶,但是目前4G的網絡覆蓋都還沒有到位,終端的價格也沒有將下來,用戶即便使用了4G服務,體驗也會很差。“4G發展的瓶頸不是資費,最大的瓶頸是網絡覆蓋和終端的價格。現在打價格戰象征意義比實際意義更大。”
而且曾韜認為,價格戰并不都意味著降價。價格戰包括多種形式,其中之一就是流量的競爭。對于流量來說,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單價,即每兆流量的價格;一個是流量包的價格。“舉個例子來說,中國移動的流量包當月的流量只能當月用,沒有用完不能延續到下個月。而中國電信或者中國聯通在局部地區推出的流量包,用戶在用不完的情況下可以分享給別人,或者延續到下個月,按季度使用結算。這也是一種變相的價格戰,但這不是降價。”曾韜表示。
再比如語音。三大運營商可以推出加5塊錢暢打的套餐,或者語音免費的套餐等。“4G資費價格戰不是單純的流量的競爭,語音也是一個重要的競爭形式。”
還有就是對4G套餐的更靈活的使用方式。現在一個用戶可能會有多個終端,比如手機、平板電腦等,三大運營商可以讓用戶在多個終端共享一個套餐,這也是資費競爭的一種方式,并不都意味著降價。
易觀智庫高級分析師王琣也認為,價格戰肯定會打,但是是有限度的。因為三大運營商的定價并不完全取決于自己,他們的價格調整要經過備案或者一些其他的程序。“而且現在還屬于4G運營的初期,還在聚攏高端用戶,在價格上會形成一個門檻。同時4G網絡的部署和覆蓋還沒有特別完整,不適于大規模的商用推廣。”
虛擬運營商攪局
虛擬運營商的出現讓市場競爭更充分了一點,也讓4G資費這塊堅冰露出了一點破綻。
用戶在呼吁降低4G資費,而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引導市場進行更充分的競爭、發揮市場的作用,可能要比行政手段更加有效。目前有19家民營企業拿到了移動通信轉售業務牌照,基礎電信業務對民營企業開放有了實質性進展。盡管這些民企作為虛擬運營商,短期內還沒資格與三大運營商談競爭關系,但市場競爭的信號畢竟是有了。
那么虛擬運營商會是目前這輪價格戰中的黃雀嗎?除了前段時間有消息說蘇寧即將放號之外,虛擬運營商具體在業務上如何開展,目前尚無進一步的消息。如果在對基礎電信服務沒有太多強制性的價格管制的情況下,虛擬運營商是否會一步到位的推出零資費的服務,而以增值服務創收為主?或者直接開辟后向經營新戰場?目前看是一個迷,但在這些具體的業務策略方面,顯然虛擬運營商比三大運營商要靈活的多。
曾韜表示,虛擬運營商的服務是建立在三大運營商的基礎上,所以不大可能會在價格上與三大運營商形成太大沖擊。而且目前來說, 虛擬運營商的用戶還很少,即使價格再低也不會對主流市場形成沖擊,這也決定了虛擬運營商在價格戰中不會扮演太重要的角色。
虛擬運營商更多的是一種業務模式的探索,更多的是要開拓行業應用。比如蘇寧就會把4G服務和電商捆綁,給蘇寧電商的用戶帶來優惠。對于不同的虛擬運營商來說,其4G服務是多樣化的。
王琣認為,虛擬運營商會在一定程度上壓低4G套餐的價格。對于一些虛擬運營商來說,其核心不是價格收費,而是借助靈活的資費及良好的服務推廣其原有的業務。比如說虛擬運營商中的手機零售商,他們可以通過低價格的4G套餐捆綁更多的用戶,促進手機的銷量。“虛擬運營商的出現會使4G服務更多元化,套餐、話費的計費方式也更加靈活,也有可能會出現免費,但也僅僅是針對其原有的業務。”王琣表示。
免費模式不會出現
有分析認為,價格戰的最高形式是無價格戰可打。為什么這么說呢?
分析表示,從三大運營商數據經營的角度來看,改變業務模式,即向公眾用戶收費的模式調整為免費的模式,轉向全面的后向經營模式,也就是互聯網以免費為主的模式,這樣的模式對公眾用戶端將無價格戰可打。
對于三大運營商而言,實際上不是不收費,而是收費的渠道方式改變了,把向公眾用戶收費這種事情交給了最靈活的市場。有分析認為,這條路徑未來隨著前后向收入結構的變化很可能出現。
曾韜表示,嚴格來說,這不是價格戰的一種方式,而是一種服務模式或者商業模式。他認為,這種免費模式的實現途徑是這樣的:三大運營商可以和互聯網公司合作,在特定區域針對特定用戶推出價格的優惠。
“在合作時,不同的運營商可以給互聯網公司不同的優惠。比如一家運營商在和互聯網公司合作時可能不會給互聯網公司價格上的優惠,而另外一家會打個8折向與其合作的互聯網公司提供服務。然后互聯網公司把這種服務免費提供給用戶,再通過其他形式把錢賺回來。”曾韜表示,但是運營商自己可能不會用這種免費模式。
王琣則很肯定地認為,三大運營商做不了這種免費的模式。他表示,雖然現在運營商都在做增值,做移動互聯網服務,但他們的移動互聯網服務走的還是傳統的SP模式,還是前向收費模式。而且運營商做移動互聯網應用采取的是外包形式,也就是包給某些服務提供商去做,就三大運營商的產業鏈整體來說,要他們去做免費或者后向模式,不太容易做成。
“同時由于三大運營商的基因問題,他們不具備互聯網公司做免費商業模式的能力。而且他們也沒有必要這樣做,因為他們掌握著整個基礎網絡的資源。即便現在有虛擬運營商出現,但虛擬運營商還是要向其購買流量,只相當于一個轉租商。”王琣表示,所以免費模式對于三大運營商來說是不可能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