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今年對玉米臨時收儲制度進行了改革,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將取消玉米臨時收儲政策,進一步調整種植結構。3月28日,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表示,2016年,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
近年來我國糧食連續增產,玉米尤其突出,供給過剩矛盾突出。此外,國內外主要糧食品種連續4年前價格倒掛,價差一直保持在每噸幾百元的水平。同時,大麥、高粱等玉米替代品進口數量激增,對玉米市場形成較大沖擊。
據了解,秋后玉米上市后,價格將于市場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生產者隨行就緒出售,各類市場主體自由入市收購。為保護農民利益,國家將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將補貼資金直接對付到玉米實際種植者手中。為應對出現大范圍賣糧難等風險,還將實施安排符合條件的企業入市托底收購。
此次政策調整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調節生產和需求,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給予一定財政補貼,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撥付到省區,由地方政府統籌補貼資金兌付到生產者,以保持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
2007年起,國家在東北地區實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但由于國際糧價深度回落,國內糧價已成為全球“高地”,加上市場消費低迷,加工轉化開工不足,東北等核心產區新糧收儲矛盾和安全儲糧壓力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