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虛擬運營商品牌持續升溫。
通過與虛擬運營商大佬接觸,發現三大尷尬現象:
1、虛擬運營商從三大電信運營商獲得的“批發價格”并不低。其中短信業務批發價為7分/條,流量業務價格在120元/GB,高于基礎運營商給予普通代理商的價格;
2、業務“拉鋸戰”談判,拖的時間過長。虛擬運營商并非工信部的“親兒子”,需要與三大運營商進行車輪戰的談判。此前,中移動因為遲遲不公開虛擬運營商的名單,引發了媒體極大猜測;
3、對虛擬運營商的品牌傳播“缺位”。在中國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成立之日,三大運營商沒有任何一位高管上臺發言。張曉鐵(原中國移動副總經理)、冷榮泉(原中國電信副總裁)到場,可惜均不是三大運營商的身份;
或許,因為工信部決策遲緩,影響了運營商對虛擬運營商的政策扶持,但是,對虛擬運營商漠視或者對立,不利于電信業與OTT等互聯網形成有效的競合。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邏輯告訴我們,虛擬運營商大多不是敵人。何況,虛擬運營商無論是推號段、資費套餐還是互聯網業務,均是基于電信運營商的基礎網絡,替運營商打工。用虛擬運營商迪信大佬通董事長劉東海的話說,虛擬運營商就是運營商的保姆。運營商不愿意干的事情,都會交給虛擬運營商來做。那么,電信運營商就應該支持保姆,而不是擔心保姆上位。
也許有人說,運營商為虛擬運營商“培養”的大批高管。愛施德副董事長周友盟來自中國聯通市場部,樂語通訊副總裁何寧來自中國電信終端公司。但是,無論是暫時的臥底還是永久性的逃離,他們都不代表電信運營商,而是重新選擇自己的事業。
工信部一口氣發放了19張牌照,涉及到多個領域。
中國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國”字頭),在京城高調成立。
據聯盟秘書長鄒學勇向筆者透露,虛擬運營商們已基本完成基礎工作,等待三家電信運營商測試通過后,即可公開放號。預計首批運營商將在25日放號。
筆者一直跟蹤虛擬運營商,他們以嶄新的面孔出現在人們面前,有“雙重”意義:
1、打破了電信運營商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壟斷地位(中移動副總裁李正茂曾說過,中移動不壟斷,騰訊微信才壟斷。)但是,在用戶與產業鏈心中,虛擬運營商企業就是打破了三大運營商所謂的壟斷地位。
2、虛擬運營商推出了讓人眼前一亮的品牌。譬如,樂語發布的“秒”品牌、愛施德發布“U友”、巴士在線MyWiFi(與中興聯合推免費公交Wi-Fi)國美與阿里巴巴分別推出“極信通信”、“阿里通信”等。
但是,從目前情況看,電信運營商對虛擬運營商支持力度遠遠不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進行“打壓”,拖了后腿。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闞凱力說,“現在的虛擬運營商面對著截然不同的環境,網絡不同,終端不同,業務不同。虛擬運營商能做什么創新,我想不出來。為什么這個時候提出虛擬運營?原因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覺得已經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