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新政中對企業造成極大困擾的“通關單”暫緩執行,行業迎來一年緩沖期。這意味著,跨境電商企業最難提供的原產地許可、相關授權證明等單證一年內無須提供,消費者依然可以購買到受通關單限制最嚴重的化妝品、保健品、母嬰用品等跨境電商熱銷產品。
從4月8日新政實施至今,一個多月的時間內,行業哀鴻一片。多位受訪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稅率調整對企業帶來的影響并沒有預期中大,反而是“正面清單”和“通關單”讓許多跨境電商企業“望而卻步”。
“新政實施后,訂單量和出貨量都下降了50%左右,原來準備投資這部分業務的電商無法進入,資本市場也放慢了投資速度。”一位保稅區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
專家表示,此番政策推遲執行在預料之中,但一年后的政策走向如何尚未可知。
制定倉促
“通關單的矛盾點在于海關的監管,稅收政策的研究花了2年時間,但海關監管等配套政策的出臺則較為倉促。通關單暫緩一年執行,也給監管政策留出調整期。”一位熟悉跨境電商新政制定的權威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4月8日,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不再征收行郵稅,而是征收關稅、增值稅、消費稅等。此后,財政部公布兩批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正面清單”,按照清單要求,網購保稅商品“一線”進區時選貨物核驗通關單,“二線”出區時免于核驗通關單。化妝品、醫療器械、特殊食品等貨品首次進口時需要首次進口許可證、注冊或備案。
新政意味著原先只需提供“訂單、支付、物流”三單即可報關的保稅進口模式停止,更為復雜的報關流程將企業推向困境邊緣。
所謂“通關單”是指“入境貨物通關單制度”,屬于傳統一般貿易監管方式。貨物在進入中國向國檢申報時,除“檢疫”環節外,還需要提供相應的原產地證、衛生證、銷售許可、動植檢證、質檢報告等文件,審批流程長、復雜,無法滿足直接面向消費者服務的跨境電商對于時效的高要求。
“新政最大的問題就是通關單的問題。沒有給企業過渡期,而且不符合跨境電商B2C(企業對個人)的特點。”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部副主任張莉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跨境電商的商品是根據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很多東西提供不了單證,不是難度大,是根本做不到。”張莉補充道,“還有檢驗檢疫備案,化妝品保健品備案需要兩年,這對企業來說是不符合實際的。等備案完成,消費者需要的化妝品類別可能已經變了。”
按上述要求,以進口保健食品為例,首次進口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的保健食品,須向食藥監總局備案。據了解,目前在食藥監總局備案的品類不過700多種,每個品類審批時間為1至2年,檢測備案費用在50萬~100萬元之間。
復雜的備案流程、漫長的備案時間,以及由于B2C商業模式下,跨境電商無法提供的“原產地許可”“相關授權證明”等問題成為一道道跨境電商企業難以逾越的鴻溝。
記者從中國電子商務物流企業聯盟方面了解到,清單包括的 1240 個稅號商品中,如果按照一般貿易監管,則有 644 個稅號需要滿足前置審批條件,特別是奶粉、化妝品、保健食品等需要復雜的注冊備案程序,對一般貿易進口形成巨大的障礙。
“企業這兩年都是按照物品來監管,不太適應新政策,需要一個過渡調整期。這幾方面來說,新政實施推遲一年也是預料之中。”張莉分析道。
沖擊巨大
“新政實施后,我們的訂單量下降了50%~70%,進貨量是原來的一半,出貨量是原來的20%~50%。有些客戶已經下了采購訂單,但是因為不能發貨,款項要不回來,又不能退貨,損失慘重。”河南保稅物流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4·8”新政后行業受到很大影響。
上海一家物流企業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有幾家電商企業想開展跨境電商業務,本來都談的差不多了,‘4·8’新政之后,這些電商就開始退縮了。”
“出貨量大幅減少,人員也減少了近一半。尤其是一線員工,沒活可干,有些公司只能選擇裁員。”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
中國電子商務物流企業聯盟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提到,企業用工大幅下降。以鄭州綜試區為例,區內電商企業一線員工從新政前的最高 6000 人急劇減少到 700 人左右,大企業包裝線從 4 條減少到 1 條,小企業基本停工待業,配套的快遞、倉儲、運輸工人處于半歇業狀態,整個綜試區從新政前的車水馬龍變得無比蕭條。
“受通關單限制,絕大多速食品、化妝品、保健品、母嬰用品短期內無法進口,占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總量90%以上的商品受此影響。”上述負責人表示。
新政帶來的意外沖擊也許是監管部門始料未及的。
5月25日,財政部關稅司宣布,經國務院批準,對《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含第二批,下同)中規定的有關監管要求給予一年的過渡期,海關總署、質檢總局日前已通知實施。
“這對解決現有庫存或在途庫存比較有利,企業暫時活了下來。”一位跨境電商平臺負責人表示。
博弈持續
“新政延后一年執行,我們認為不是松綁,而是緩刑。對于明年的預期尚未可知,電商依然有不可預期的擔憂。”前述物流企業負責人表示。
財政部關稅司負責人表示,在2017年5月11日前(含5月11日),對上海、杭州、寧波、鄭州、廣州、深圳、重慶、天津、福州、平潭10個試點城市經營的網購保稅商品“一線”進區時暫不驗核通關單,暫不執行化妝品、嬰幼兒配方奶粉、醫療器械、特殊食品(包括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的首次進口許可批件、注冊或備案要求;對所有地區的直購模式也暫不執行上述商品的首次進口許可批件、注冊或備案要求。
緩刑之后的政策走向,是業界更為關注的焦點。
“我聽說一年后會嚴格執行,那我們不如轉做直郵或一般貿易。”一位中小型跨境電商企業負責人表示。
“新政執行后訂單量急劇下滑,與受制于通關單所限有關,但也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企業聯合抵制,有的企業從保稅進口改成了直郵。”張莉表示。
業內對正面清單和通關單充滿質疑,認為新政并不適應跨境電商的行業特點。專家表示,這次暫緩執行,不僅讓企業松口氣,對政策的調整也是利好。可以有時間讓監管部門考慮行業特點對政策進行調整。
張莉認為,我們沒有意識到進口對出口的促進作用。進口渠道打通,整個跨境電商也會在進口的時候進行出口,因為供應鏈渠道、通關等是共同的,反方向來做亦是相通。此外,進口產品的設計、分層理念也能激發創新。
一位了解政策制定過程的權威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正面清單對未來進口產品的影響更大,因為不斷有新產品出來,卻不在清單范圍內。有關部門也在探討清單的調整還需要增加一些負面條款,是不是可以利用負面清單的模式,而不是正面清單。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5月13日剛剛發布《關于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通關單政策的說明》,這是質檢總局首次針對跨境電商新政發話。
“但現在新政暫緩執行后,質檢總局的文件可能也將推遲執行。”張莉表示。
一位保稅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跨境電商受多部門監管,目前監管還是蠻亂的。”
據了解,有關部門仍在對新政進行探討,專家建議,監管部門應該加強對新經濟、新市場的了解和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