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優惠券營銷到團購、會員,再到如今的“理性營銷”。一位在餐飲行業15年的從業者,從各種血淋淋的教訓中,得出了和互聯網廠商合作的諸多“清規戒律”。看看他的自述。
我是一個餐飲人,在餐飲行業摸爬滾打已15年有余,從服務員、店長、運營、策劃、營銷,直到自己創業,目前也算小有成就。印象最深刻的是接觸互聯網圈,感覺紛紛擾擾,很容易讓人霧里看花。下面我把自己這些年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優惠券的天花板
我正式接觸互聯網大約在2006年。那個時候,大眾點評出現了優惠券業務,這也許就是最初期的餐飲互聯網營銷。
當時我在一家連鎖店做運營,點評的業務員找到了我。我覺得這個比較新穎,于是很快簽了合同開始嘗試。頭兩年,通過下載優惠券確實為我們帶來了不少客人。
從2009年開始,效果不斷減退,看上去瀏覽量很大,實際到店使用率低得可憐。大眾點評優惠券其實就是一個廣告平臺,只在意點擊量,不為效果負責。最后算起來帶來一個客人,平均廣告成本、再加上我為了拉客人付出的優惠成本,平均每人200元左右。我們這個店正常吃一頓飯是人均五六十,這拉一個新客人付出200元的成本顯然是不值得。而且,我們在外地的分店,點評的效果更小,因為點評在很多二三線地區幾乎不怎么經營分站。
同時我還發現了一個問題,顧客來這吃飯,先是問“服務員,你們這里有什么優惠嗎?”“噢,先生,我們有,您可以去大眾點評上下載優惠券,當餐可以減30元”。服了,這到手的30元錢就這么丟了。不過服務員要是緘口不語,等到顧客發現后,定會說這個餐廳不地道。這次當餐減了30元,顧客獲得了優惠,下次用餐你要是不減少30元,人家說不定都不來。顧客就是這樣被“慣壞”的!
丁丁優惠也找我聊過,這廠商更狠,讓每個商家在門店擺放他們的終端驗證,他說,這樣可以按效果付費。好吧,服務員基本上沒有這個意識拿這個工具去玩。你今天給我放個終端,明天點評再來給我放一個,這前臺就成了廠商設備展示臺。我覺得這個想法不靠譜,就沒有繼續往下談。
那段時間,優惠券也特別多,地鐵、商場里到處可見維絡城,一群年輕人圍在那里下券。其實當時我與維絡城也有過一段時間的合作。不過當智能手機大幅度普及時,這種紙質優惠券漸漸銷聲匿跡,當時跟我聯系的那個維絡城的業務員現在也已換了新工作,他說這業務部現在已經快解散了。
當時好多創業團隊覺得優惠券這個門檻低,架個網站,拉幾個商戶集合一下就成了,殊不知,根本找不到利潤點。其實優惠券一般情況下力度并不大,也不能很好地激發出消費
者強大的消費欲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消費者的到店率,提高餐廳的營收。想做更大程度的營銷,必須考慮新的方式。
團購“非常態”
到了2009年底,又出現了“團購”這個新名詞。這東西據說可以帶來大量到店客人,對短期提升收入沖個業績還是有作用的。再加上同行的餐飲企業有在進行團購業務,說“能提高每日流水”,我們也欲嘗試。
團購開始了,大量人群涌進來了,讓我們始料未及。開始確實一團紅火啊,來的顧客都說,這有了團購,真是物美價廉啊。這年頭人越來越精,找餐廳上網查哪個有團購上哪家,或者坐在餐廳里看有沒有團購,便宜不占白不占。價格越來越便宜,期望值卻越來越高,團購的顧客都虎視眈眈的,唯恐我們對他們的服務有別。
隨著新店的不斷涌現,團購現在也越來越不靈了,過去五折團購賣2000份,現在也就幾百份,而且大部分是二次團購的。互聯網經濟,就是比便宜,比狠,顧客巴不得你一折兩折來玩,不要錢免費吃才好。
團購讓餐廳在短期內涌進大批價格敏感型顧客,老顧客往往享受不到團購的優惠,讓他們深受刺激,甚至會轉投其他餐廳,或者也從一個忠誠顧客變成了價格敏感者,并且對品牌的本身價值有了質疑。
曾經的千團大戰,現在剩下的寥寥無幾。倒閉的倒閉,合并的合并。團購這個東西太傷利潤了,本來現在做餐飲利潤就薄,一個個的團購網站還為了拉流量盡可能讓你給更低的折扣,說“不低折扣就拉不來顧客”——有本事你九折能拉來這么多顧客你才真牛!
說句實話,團購對餐飲來說,就是賠本賺吆喝而已,根本不賺錢。它就是個短期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