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科學家發現污染大米成為居民暴露重金屬的最大風險源。相關研究發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
據研究人員分析,污染土壤中重金屬鉛和鎘經過食物鏈(農田土—稻米—雞、菜園土—蔬菜/豆類、淤泥—雜草—魚)傳遞,在大米、蔬菜、魚肉、雞肉中均有一定量的累積,且一半以上樣品鎘和鉛含量超過國家衛生標準。礦區周邊成人和兒童通過食物途徑攝入重金屬的總目標危險系數THQ達到10.2和11.1(THQ大于1即存在健康風險),食物中重金屬污染使當地居民面臨巨大的健康風險。在多種暴露因子中,大米重金屬鉛和鎘的危害貢獻率超過了七成以上,成為當地居民暴露重金屬的最大風險源。
據介紹,湖南、江西、廣東北部等地區是典型多金屬成礦帶,礦冶活動已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人體健康帶來了嚴重影響。如大寶山礦區周邊的新江鎮上壩村村民癌癥發病率高,癌癥致死率高達56%,成為全國聞名的癌癥村。
有科學家指出,環境中重金屬即使劑量較低,也可通過食物鏈的傳遞影響動物和人類健康,甚至導致癌癥。
因此,華南植物園生態及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莊萍等科研人員對大寶山礦區周邊居民癌癥高發與食物重金屬污染是否有關,飲食途徑中不同暴露參數對風險度的貢獻率如何等問題進行了多年探索,在比較了飲用水、土壤無意社區和食物攝取等多種暴露方式之后,結果發現,食物攝入是危害礦區居民健康的最主要途徑。